目前分類:生活分享 (3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過敏是摧毀免疫系統的隱形殺手,免疫細胞高度激活,殺傷正常細胞,出現過敏性鼻炎、哮喘、過敏性皮炎、濕疹、蕁麻疹、激素臉、頑固性皮膚瘙癢、過敏性結腸炎、季節性過敏以及有花粉、昆蟲、寵物、冷空氣、化妝品、紫外線、塵蟎、酒精、海鮮、食物、藥物、染髮劑、蚊蟲、叮咬、職業過敏等各種過敏性疾病。

生活中,有人接觸海鮮、粉塵等過敏原就會過敏。但同樣條件下,為什麼別人不會出現過敏反應呢?研究表明:過敏的人,體內這種新型益生菌的數量遠低於健康體質,這正是過敏反應發生的先決條件。

研究證實:當人體內這種益生菌的數量,遠低於正常值時,會使血清中的IgE抗體升高和脾臟細胞IFN-分泌量不足,誘發皮膚、粘膜出現多種過敏反應。而如果保持人體腸道內這種益生菌的數量充足,即便持續接觸過敏原也不會發生過敏反應。補充這種益生菌直接關係過敏反應的發生及反應的輕重。

但並非所有益生菌都可以幫助改善過敏體質,因為益生菌有分為腸道保健型以及抗過敏型。所以想要透過補充益生菌來改善過敏症狀的話,在選購益生菌的時候,請留意菌株是否為經過科學實驗或醫師認可,具有抗過敏功效之益生菌。

文章標籤

嘟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用功能性益生菌徹底遠離過敏困擾

過敏沒商量

你是不是經常會生些小​​病,病情說不上嚴重,但給你帶來的麻煩可不小,而且這種情況是接二連三出現的,今天感到氣喘,明天又腸胃不適。尤其是那些有了寶寶的媽媽們,因為擔心影響自己孩子的健康,不敢隨便吃藥,身體出現這些症狀,除了苦不堪言地忍著,好像再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其實,你並不知道的真相是,你是過敏了。過敏性鼻炎、氣喘、過敏性結膜炎、蕁麻疹、異位性皮膚炎以及腸胃不適等,這些看似沒什麼關係的症狀,很可能都是因為人體的免疫系統紊亂所引起的過敏反應。  

被稱為"絕症"的過敏

千萬別小看過敏,已經無比發達的現代醫學,在過敏面前簡直就是束手無策。通常,治療過敏性疾病主要都是用化學藥物,比如抗組織胺或是類固醇。這類的藥物其實只是抑制發炎反應、控製過敏症狀,並不能在根本上解決免疫系統的問題。所以只要吃了藥、打了針,你的過敏症狀就會緩解,而一旦停藥,症狀就又出現了。更麻煩的是,使用這些化學藥物極可能會對人體所產生各種可怕的副作用。

雖然世界各國的學者專家為了解決過敏問題無不絞盡腦汁,研發各種​​新藥,例如更強的消炎藥或是單株抗體等,然而這些方法大多都是治標而不治本,過敏似乎成了一種無法治癒的"絕症"。所以,醫學專家們不得不無奈地提醒你,只要你出現了過敏症狀,那麼它就很可能會伴你一生。

益生菌--遠離過敏的新希望

但是,治愈過敏症並不是完全沒有希望。攻克這個"絕症"的絕妙辦法,就必須去刺激紊亂的免疫系統再次發育成熟,才是根本解決之道,而最好的工具就是益生菌。這種生物性的療法十分安全,因為益生菌會在腸道中​​發揮它調整免疫系統的功效,並不需要進入血液中。也不會像化學
藥物一樣要經過肝腎代謝,所以不傷肝腎,堪稱是對"有生命的藥"。

文章標籤

嘟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益生菌減少 小心引起過敏

過敏是摧毀免疫系統的隱形殺手,免疫細胞高度激活,殺傷正常細胞,出現過敏性鼻炎、哮喘、過敏性皮炎、濕疹、蕁麻疹、激素臉、頑固 性皮膚瘙癢、過敏性結腸炎、季節性過敏以及有花粉、昆蟲、寵物、冷空氣、化妝品、紫外線、塵蟎、酒精、海鮮、食物、藥物、染髮劑、蚊 蟲、叮咬、職業過敏等各種過敏性疾病。

生活中,有人接觸海鮮、粉塵等過敏原就會過敏。但同樣條件下,為什麼別人不會出現過敏反應呢?研究表明:過敏的人,體內這種新型益生菌的數量遠低於健康體質,這正是過敏反應發生的先決條件。

研究證實:當人體內這種益生菌的數量,遠低於正常值時,會使血清中的IgE抗體升高和脾臟細胞IFN-分泌量不足,誘發皮膚、粘膜出現多 種過敏反應。而如果保持人體腸道內這種益生菌的數量充足,即便持續接觸過敏原也不會發生過敏反應。補充這種益生菌直接關係過敏反應的 發生及反應的輕重。

但並非所有益生菌都可以幫助改善過敏體質,因為益生菌有分為腸道保健型以及抗過敏型。所以想要透過補充益生菌來改善過敏症狀的話, 在選購益生菌的時候,請留意菌株是否為經過科學實驗或醫師認可,具有抗過敏功效之益生菌。

嘟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年來食物過敏的案例節節高升,成因更是百百種數不完,現在有數個最新的研究顯示: 食物纖維可能和食物過敏的成因有關。

澳洲莫納什大學(Monash University)的免疫學家查爾斯.麥凱(Charles Mackay)表示:「人體內的腸道菌會以酵素分解食物纖維,在分解過程中會產生 一種物質,可防止人體對食物產生過敏反應。」

目前相關的研究大多都以小鼠為實驗對象,結果顯示飲食因素不太可能是造成 過敏率暴衝的關鍵解答。研究人員認為如果以人類為對象的研究結果也相同的話 ,那「促進腸道益菌的生長」或許是個預防方法,甚至有可能可以逆轉過敏。

醫學之謎
根據非營利組織「食物過敏研究及教育」(Food Allergy Research & Education)的統計,目前有1千5百萬以上的美國人有食物過敏,其中有約9成患 者對八種食物(花生、堅果、小麥、大豆、蛋、牛奶、水母和魚類)的其中一種 過敏。

目前還不清楚為何食物會造成過敏,但有可能是因為這些食物在到達腸道時, 大多還維持未消化的狀態,這些未消化的化合物從腸道進入了血管,在血管中它 們被抗體或免疫細胞辨識為外來的侵入者。美國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的食物過敏研究人員凱瑟琳.納格勒(Cathryn Nagler)表示:「我們 想知道的是,食物完好的進入血管是否是食物過敏的統一特徵。」

免疫反應
麥凱和納格勒相信現代西方飲食影響了腸道菌分解纖維的過程。納格勒表示: 「現代飲食中富含糖、脂肪和精製碳水化合物,刺激了不同種類的腸道菌生長, 使負責分解纖維的腸道菌數量變少。」

這聽起來很不妙對吧?纖維可以促進梭狀芽胞桿菌(Clostridia)的生長,此 菌能分解纖維並產生短鏈脂肪酸。在2011年《自然》(Nature)發表的研究中, 研究人員發現短鏈脂肪酸可防止腸道細胞過於通透,而使食物殘渣、細菌或化合 物進入血管。在2014年《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簡稱PNAS)發表的研究中,納格勒和她的同事將梭狀芽胞 桿菌植入小鼠對過敏原(花生)敏感的腸道中,發現此舉可預防小鼠對花生過敏 。

其他環境因素也可能和低纖維飲食結合導致過敏發生,當抗生素(廣泛用於農 業和治療嬰幼兒耳部感染,也可以殺死腸道菌)和低纖維飲食結合時會形成雙重 夾擊,使人體容易產生過敏反應。

最新發現顯示有方法可以預防、甚至逆轉某些過敏反應。《過敏與臨床免疫學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期刊的一篇研究顯示,對 花生過敏的兒童接受益生菌治療後,能夠食用花生而不引發 任何過敏反應,在治療結束後也能持續對花生產生耐受性。

初步階段
流行病學研究發現養寵物、上幼兒園、有個兄弟姊妹、自然產或用手洗盤子都 會影響導致過敏的風險。約翰霍普金兒童中心(Johns Hopkins Children’s Center)的兒科過敏和免疫學主任羅伯特.伍德(Robert Wood)表示:「過敏並 非全都和纖維相關,而是在廣大的案例中發現了一小部分證據,能夠支持其中與 纖維有關的論證。」

多年來醫生都建議高風險過敏群孩子的父母,等到孩子三歲後再讓他們食用花 生或可能導致過敏的食物。但伍德認為這個建議可能大錯特錯,事實上一個最新 的研究發現,年幼時期開始頻繁的餵食孩童花生,反而能大幅減少他們對花生過 敏的機率。

嘟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益生菌,是個大家都不陌生的名詞。從小時候的養樂多,到現在玲瑯滿目的優酪乳、粉狀益生菌產品,無非都是想提供給消費者一個腸道保健的選擇。加上各種益菌的發現與效果實驗證實,讓相關產品成為架上的長紅產品,但是,益生菌到底是什麼?功效是真的嗎?又該怎麼挑選呢?

腸道的保衛兵

並不是所有對於身體有益的菌都叫益生菌,事實上要通過嚴謹的研究與多種實驗,證實該菌株能夠耐受消化液、定殖人體腸道、拮抗壞菌並且安全,才能稱為益生菌。因此益生菌確實是有效的,但每種菌的功能不一,若想要有特別功效,可能需要個別去查詢不同種益生菌的效果,但是人體組成複雜,又益生菌是口服經過層層關卡才到腸道,因此變數也很多,每個人的體質和狀況可能都會影響到益生菌的效果。

A菌B菌XX菌到底是什麼!?

自從優酪乳大賣之後,益生菌的相關研究便盛行起來,許多不同種的菌類也被發現,並挖掘出潛在的保健效果與功能,因為這些益生菌的名稱大多冗長又不易理解,因此商品上常以簡稱代之。以下簡單介紹幾種常見的益生菌讓大家更了解自己所吃的菌種:

1.嗜酸乳桿菌(L. acidophilus):俗稱A菌,最早被商業應用的乳酸菌,能降低膽固醇、免疫調節及降低念珠菌屬陰道炎的感染。

2.比菲德氏菌(B. lactis):俗稱B菌,熱門研究菌種,已超過百篇研究被發表,能減少有害菌的繁殖、增強免疫力,降低膽固醇,改善便秘及調節腸道生理機能。

3.嗜熱鏈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廣泛用於發酵乳製品,包括優酪乳和乳酪,對胃酸及膽鹽的耐受性強。可幫助乳糖的消化、增強腸道屏障。

4.雷曼氏乳桿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首批被證實能夠在人體腸道存活並定殖的益生菌之一,能促進益菌生長、降低對乳品或食物的過敏、治療不明原因或急性腹瀉功能。

這樣以後如果看到產品包裝上寫者A、B菌或是比菲德氏菌應該就能大概了解此產品的功能了!

喝的、吞的、吃的、泡的該怎麼選?

益生菌若要發揮功能,有三個要點必須達成:

1.必須是活的到達腸道,否則再多也沒有用。

2.數量不多不少剛剛好,建議量20~110億株,太少沒有效果,太多反而互相競爭造成無用。

3.成功定殖於腸道,並擁有好的環境和養分持續作用。

在形式方面,通常會建議服用粉狀的;錠狀的在造過程中不需經過高溫,容易殺死當中的益菌並使得菌數下降;即飲的優酪乳等也通常加了過量的糖增加適口性,除了影響效果更增加熱量的攝取。而粉狀的方便攜帶,但也要注意沖泡的時候水溫不要超過40度,否則會殺死當中的益生菌。

不光是益生菌,也要提供益生菌所需的養分:寡醣,才能讓益生菌活下去。寡醣不是我們常吃的糖,不會被人體消化,因此吃了也不會增加熱量攝取,但是這些卻是益生菌的食物、能量來源,適量與益生菌一起服用能增加益生菌的定殖存活機會。

益生菌NG吃法要注意

選對了益生菌產品也要注意服用的方法和注意事項,才不會賠了夫人又折兵,浪費錢卻沒有補到身體喔!

1.高溫沖泡益生菌:
益生菌不耐高溫,別把它當沖泡飲品喝,這樣只有一堆益生菌的屍體喔!

2.搭著其他飲料喝:
別摻在咖啡、牛奶、果汁、汽水等飲料當中,否則益生菌會失去活性。

3.一天服用多劑量:
就像一次喝太多養樂多會反胃,益生菌適量即可,多食無益!

4.不吃蔬果只喝菌:
益生菌只是協助腸道功能,主要還是要靠平時的健康飲食與作息才有效!

5.體質偏寒仍多吃:
益生菌較為寒涼,若是體質本來就比較怕冷,可以以較溫的水沖泡飲用。

嘟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少人認為喝牛奶、吃乳製品,有助於照顧腸胃,但你知道嗎?這樣的方式只做對一半。醫師指出,雖然牛奶中的脂質會在胃部形成短暫的保護膜,但是,牛奶中的乳糖對於患有乳糖不耐症的人,反會形成一大負擔,造成腹瀉、腹痛的發生。

許多民眾對於乳製品都存在著錯誤的迷思,以為大量飲用牛乳、優酪乳,吃乳製品,能夠達到照顧腸胃的作用。針對上述的錯誤觀念,署立彰化醫院肝膽腸胃科蔡安順醫師表示,牛奶中除了鈣質外,含有大量的動物性脂肪與蛋白。而牛奶中動物性脂肪、蛋白,反需大量的胃酸才足夠分解,不但消除胃溢酸症狀不成,還可能刺激腸道黏膜造成發炎反應,產生更嚴重的傷害。

除此之外,牛奶當中含有乳糖,對於有乳糖不耐症的民眾來說,反會造成腹瀉、拉肚子等不適發生。因此,不建議民眾透過飲用牛乳的方式,達到照顧腸胃健康的目的。

 

喝優酪乳解決胃酸過多?優酪乳僅顧腸

 

至於有人以為想要治療胃酸過多症狀,多喝優酪乳就足夠,蔡安順醫師進一步說明,想要透過飲用優酪乳來抑制胃酸分泌並不可行。事實上,優酪乳中的大量的益生菌、乳酸桿菌,反而會刺激胃酸分泌,造成胃部發炎的反應更劇烈。建議有胃酸過多問題的患者,還是尋求專業醫師診斷治療,對症下藥,較有保障。

 

優酪乳含益生菌顧腸胃?需控制熱量

 

一般民眾除了想透過飲用優酪乳來緩解、治療胃酸過多的問題外,更有許多民眾會選擇每天飲用優酪乳,來照顧自己或家人的腸胃健康,這樣的方是正確嗎?蔡安順醫師強調,優酪乳中的益生菌成份,確實有利於人體維持腸道好菌的平衡,幫助改善、舒緩存在於腸胃中的壞菌,以及壞菌產生氣體。

不過,要注意的是,優酪乳雖然有上述的好處,但是,優酪乳事實上仍是經過濃縮的乳製品,熱量相對也高出許多。因此,若民眾想透過飲用優酪乳來調整腸道環境,改善腸道狀態,建議每日飲用優酪乳以250c.c到500c.c為限,不宜超過,以免攝取過多熱量,反而導致肥胖的發生。

另外,與牛奶相比優酪乳中的乳糖含量確實少相當多,但仍是有乳糖存在,對於乳糖不耐症嚴重的人來說,還是可能引發腹瀉反應的發生,仍需多加小心留意。

【醫師小叮嚀】:

 

蔡安順醫師提醒,想要擁有健康的腸胃,除了透過喝優酪乳、補充益生菌等方式外,最重要的還是維持良好健康的飲食及生活習慣,不熬夜、規律地期的運動、加強水份、攝取高纖食物,才是遠離腸胃疾病正確健康的保健方式。

嘟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健怡百事可樂( Diet Pepsi)人工甜味劑阿斯巴甜引發消費者疑慮,百事決定拿掉此一成份。

美國8月起將販售沒添加阿斯巴甜的健怡百事可樂,但英國同款飲料會維持添加。

兩國的監管單位堅稱,軟性飲料添加阿斯巴甜安全無虞。最新數據顯示,健怡百事可樂去年在美國的銷售量減少5%以上,百事公司因應消費者喜好,更改配方。

百事公司如今將用三氯蔗糖混搭無卡路里的乙醯磺胺酸鉀取代阿斯巴甜,民眾試喝後,還是認得出健怡百事可樂,只說飲料留在口內的口感有些微不同。

阿斯巴甜是測試和研究最完整的食品添加物之一,1980年代首度獲核准添加,但1996年一份報告指出,阿斯巴甜可能與腦瘤生成有關,安全疑慮始浮上檯面。
直至2006年,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報告澄清,沒有證據顯示阿斯巴甜威脅人體健康。

但監管單位同意限制阿斯巴甜攝取量,就成年人來說,每天喝14罐含該成份的無糖飲料,就可能超標。

在台灣,根據食品藥物管理署公告資訊,添加阿斯巴甜之食品(包括代糖錠劑及粉末)應以中文顯著標示「苯酮尿症患者(Phenylketonur- ics)不宜使用或同等意義之字樣。

新聞小辭典:阿斯巴甜是什麼?

阿斯巴甜(Aspartame)是一種非碳水化合物類的人造甜味劑,常溫下為白色結晶粉末,食品添加劑國際編碼是E951。

由於比糖份甜約200倍,但所含卡路里極少,全球有數千多種食品和飲料用阿斯巴甜當代糖,也會添加於維他命、口香糖和早餐穀物。許多糖尿病患者、減肥人士都以阿斯巴甜做為糖的代用品。

不過,苯酮尿症病患無法正常代謝阿斯巴甜中的苯丙氨酸,因此建議不可食用。此外,也有少數人對阿斯巴甜會產生過敏,皮膚癢等問題。

嘟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健怡百事可樂( Diet Pepsi)人工甜味劑阿斯巴甜引發消費者疑慮,百事決定拿掉此一成份。

美國8月起將販售沒添加阿斯巴甜的健怡百事可樂,但英國同款飲料會維持添加。

兩國的監管單位堅稱,軟性飲料添加阿斯巴甜安全無虞。最新數據顯示,健怡百事可樂去年在美國的銷售量減少5%以上,百事公司因應消費者喜好,更改配方。

百事公司如今將用三氯蔗糖混搭無卡路里的乙醯磺胺酸鉀取代阿斯巴甜,民眾試喝後,還是認得出健怡百事可樂,只說飲料留在口內的口感有些微不同。

阿斯巴甜是測試和研究最完整的食品添加物之一,1980年代首度獲核准添加,但1996年一份報告指出,阿斯巴甜可能與腦瘤生成有關,安全疑慮始浮上檯面。
直至2006年,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報告澄清,沒有證據顯示阿斯巴甜威脅人體健康。

但監管單位同意限制阿斯巴甜攝取量,就成年人來說,每天喝14罐含該成份的無糖飲料,就可能超標。

在台灣,根據食品藥物管理署公告資訊,添加阿斯巴甜之食品(包括代糖錠劑及粉末)應以中文顯著標示「苯酮尿症患者(Phenylketonur- ics)不宜使用或同等意義之字樣。

新聞小辭典:阿斯巴甜是什麼?

阿斯巴甜(Aspartame)是一種非碳水化合物類的人造甜味劑,常溫下為白色結晶粉末,食品添加劑國際編碼是E951。

由於比糖份甜約200倍,但所含卡路里極少,全球有數千多種食品和飲料用阿斯巴甜當代糖,也會添加於維他命、口香糖和早餐穀物。許多糖尿病患者、減肥人士都以阿斯巴甜做為糖的代用品。

不過,苯酮尿症病患無法正常代謝阿斯巴甜中的苯丙氨酸,因此建議不可食用。此外,也有少數人對阿斯巴甜會產生過敏,皮膚癢等問題。

嘟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甫入初夏,時而出現晴朗暖陽,高溫逼近攝氏三十度;時而鋒面來襲,氣溫突降,細雨冷風;甚至一天內,就有兩種天氣。

溫度、溼度大幅變化,最讓過敏的人苦惱。

特別在這幾年,冬天愈來愈暖,春天愈來愈早,可能讓對花粉過敏的人,受苦時間拉長。

但國泰綜合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吳光瀅指出,因為台灣溼度高,花粉比較「飛不動」,所以對花粉過敏的人比例不高。

馬偕紀念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主任徐世達,根據臨床經驗觀察,台灣多是「塵蟎過敏」。

他以台北市統計為例,在國小入學的新生中,五○%有過敏。其中的九○%都是塵蟎過敏,只有四%是花粉過敏。因此,台灣過敏的人受季節變化的影響較小。

當發生過敏反應,與外界接觸的地方,都可能出現症狀:如眼睛癢、流鼻水、打噴嚏,或臉部溼疹、蕁麻疹等皮膚症狀。

溫差七度 誘發過敏

雖然台灣受季節影響產生的過敏少,但徐世達分析,當過敏病人變得愈來愈敏感,也會更容易受到環境因素,如季節變化的影響。

溫度是其一。

例如,早上大太陽,下午溫度急遽下降或下了大雷雨,或是從冷氣間走到室外,當溫差超過攝氏七度,就易誘發過敏。

以溼度來說,塵蟎最喜愛攝氏二十五度、溼度約在六○%到八○%的環境。如果溼度在五○%以下,塵蟎就會死亡。

空氣污染也是影響因子。

以懸浮微粒來說,其濃度多以微克/立方公尺(μg/m3)為單位。濃度數超過一百微克就對人體不利,達到三百微克就是危險,且每增加一百微克,過敏症狀就增加一.三九倍。懸浮微粒狀況,可在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網上查到。

除此之外,一般人對於冷熱交替的天氣比較難適應,本來抵抗力就比較弱。不只過敏,也容易出現感冒等傳染疾病。

徐世達指出,雖然基因會有影響,如抽煙的祖父母或父母,可能使得小孩發生氣喘的機率增加。但「環境會影響基因,且一輩子都在影響,」他說。

因此,後天的控制與預防非常重要。

特別是,如果過敏反應反覆發生,更可能讓身體變得愈來愈敏感,症狀愈來愈嚴重。甚至發生「不可逆反應」,如氣管、皮膚纖維化。

減敏療法的爭議

徐世達提供四個能讓過敏不反覆發作的祕訣:

一、找到誘發因子,避免危險情境。過敏者應找出自己會對什麼過敏。此外,要避開會誘發過敏的環境,如空氣污染、抽煙、油煙、沙塵暴等。

如果真的是對花粉過敏,遠離危險環境更重要。吳光瀅提醒,出門時要做好防護措施,戴上口罩、太陽眼鏡。回到家時,把衣物擺在玄關,不要帶到臥室,以免把花粉帶進室內。

二、與醫生配合,適當使用抗過敏發炎藥物。目前,臨床上常用類固醇來減輕過敏症狀。

至於國外最近常被討論的「減敏」療法,在台灣還有爭議。吳光瀅指出,減敏療法是一直不斷用少量過敏原刺激患者,直到身體適應。病人在過程中會很痛苦,也不知何時會有效果。

更嚴重的是,過程中,過敏會被激發,愈來愈嚴重。如果大發作,甚至可能有生命危險。徐世達也透露,以花粉減敏療法來說,國外研究,約十萬次會有一次出現全身過敏反應。但台灣以塵蟎做減敏研究,每四千次就有一個產生全身性過敏。

如「舌下減敏」療法,雖然歐洲實驗有效,但在台灣研究發現,對氣喘、過敏鼻炎等,都沒有顯著效果,因此沒有被允許進入台灣。

三、從食物下手。專家建議均衡飲食。有蕁麻疹的人,不要吃現成的、有人工添加物的食物,如罐頭、蜜餞、鹹菜等。此外,也要飲食清淡,避免辣的東西。

吳光瀅指出,蝦子的過敏原和塵?過敏原有相似處,對塵蟎過敏的人也可能對蝦子過敏,這時就要避免。

如優酪乳內的益生菌,或是魚油內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3等,也都對過敏有幫助。但魚油最好選擇小型魚的魚油,避免重金屬污染。

最後,要持之以恆地運動。每天運動三十分鐘,對改善過敏是有幫助的。

嘟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霧霾的危害,恐怕比想像還大。潛浮於你我身邊,它不僅會傷害呼吸系統,更可能還會傷害你的腦。
許多研究已證實懸浮粒子會對人體呼吸系統及心血管系統造成傷害,進而導致哮喘、肺癌、心血管疾病等,除了這些可怕的慢性影響外,最新一項研究更指出,空氣中的懸浮粒子可能損害我們的腦部,導致認知功能出現障礙,及增加不自覺型中風(silent stroke)發生的機率。

這項新研究刊登在美國心臟協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期刊《中風》(Stroke)中,由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主導研究。

研究人員針對居住於美國新英格蘭地區943名60歲以上的健康成年人進行調查,收集受試者居住地與主要交通幹道間的距離,利用核磁共振攝影(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觀察其腦部結構影像,並與居住地空氣污染程度作比較。

研究結果發現,PM2.5(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懸浮粒子)每增加2立方米微克(μg/m3),腦部萎縮機率就會增加0.32%,相當於「一年腦部自然老化的程度」,研究人員表示,通常會發生腦部萎縮,主要為腦部神經元損失伴隨老化的情況。

不只中風,更可能與痴呆有關

除了腦部萎縮外,研究人員也發現,PM2.5每增加2立方米微克,罹患不自覺型中風(silent stroke)的機率會高出46%,這種中風形態通常只能透過腦部掃描發現,症狀並不典型,但卻可能是嚴重中風的前兆,且與認知功能障礙與痴呆有關。

雖然目前還不清楚空氣污染是如何改變人們的腦部結構,但先前曾有研究指出,腦部萎縮與發炎情況加重之間可能有關聯性,因此研究人員懷疑,空氣污染可能導致發炎情況加重,甚至造成後續對腦部產生的不良影響。

嘟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攝取發酵食物和飲品要適量。切記,發酵飲食效果強大且風味濃郁,要少量多餐,不要一次大量攝取。有研究指出,含鹽的食物(包括發酵食物)攝取過多會導致多重問題。

細菌是人類的祖先,也是所有生命的起源。細菌為人類執行許多重要的生理功能,還替人改善、保存、保護食物,這一切都和「細菌與人為敵」這個常見的想法差距極大。由於生物學上最早的成就在於能夠辨別細菌病原體,並研發出能有效與之對抗的武器,我們的文化自此展開一項任務,我稱之為「抗菌之戰」。

人們說「反恐戰爭」已經說了十年,在那之前大家談的則是「毒品戰爭」。雖然很少有人說「抗菌戰爭」之類的詞彙,但這其實比前述兩者的歷史還要久遠,而且歷經數個世代,這樣的觀念已經深植人心。除了服用抗生素藥物,有時還會為了某些重要原因而定期餵牲畜吃抗生素、以化學藥劑消毒用水,並使用標榜可殺死99.9%細菌的抗菌肥皂(但上述幾件事通常下手都太重)。

問題是,殺死的99.9%細菌大多是可以保護人體的細菌,只有少數細菌才會致病。不斷濫殺周身的細菌,會使人更容易受感染,而不是變得更強壯。因為細菌具有基因易變性,病原細菌可以迅速發展出抗體去對抗普遍使用的抗生素藥物。美國醫學會就點明:「原料如經證實會使細菌產生抗藥性,即不應繼續用在民生用品中。」不斷全面攻擊細菌,加上意識形態的火上加油,不但是誤導而且還十分危險。馬古利斯就說:「有些人對細菌恨之入骨,想要趕盡殺絕,其實就是一心想自我毀滅。」

抗菌戰爭的結果是人體細菌的環境快速改變。過去人體胃裡普遍存在著一種細菌「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現在卻發現只有不到10%的美國孩童體內有這種細菌,該菌甚至有可能就此絕跡。幽門螺旋桿菌同人類相依相存至少已有六萬年之久,並且有證據證實,從一億五千萬年前哺乳類動物的胃裡就有血緣相近的細菌。

人們都喜歡將細菌分為「好菌」和「壞菌」。談到幽門螺旋桿菌,大家就想到胃潰瘍和胃癌等健康問題,而隨著這類細菌在人體中日漸絕跡,這類的健康問題也跟著減少。但即使幽門螺旋桿菌造成許多健康問題,仍是人體的一部分,人類也仰賴與之共同演化以獲得某些調節機能。科學家認為,這種特殊的細菌可以(或者該說「以前可以」)幫助人體調節胃酸酸度、某些免疫反應及控制食欲的賀爾蒙。

幽門螺旋桿菌消失,則代表肥胖、氣喘、胃酸逆流和食道癌發生的機率增加。流行病學家麥(Volker Mai)警告:「將共生的細菌分為『害菌』或『益菌』,準確性相當可疑,因為這種分類只看特定幾種影響對人體健康的層面,而不管菌相與整體健康的關聯。」

身兼微生物學家和醫生二職的布拉斯(Martin Blaser)認為:「近來人體健康和疾病出現了一些新的模式,人體內生微生物菌相有所改變是部分原因。」他也建議:「也許可以將幽門螺旋桿菌視為能顯示『指標生物』,用來檢視人體微生物生態和疾病風險是否改變。」人類對自己共同演化的夥伴趕盡殺絕,可能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自然發酵與培酵

以德國酸菜來說,我們用來發酵的細菌原本都存在於甘藍菜和所有生鮮蔬菜上。藉由食物或環境中自然存在的生物來發酵即為「自然發酵」(我前一本關於發酵的書就以此為書名)。另外一種方法則截然不同,是把單一菌種分離出來或刻意培養某種菌相,然後再引入基質內,以引發發酵作用,這種方式稱為「培酵」。培酵所用的菌種,多半只是取少量發酵中或已發酵的發酵物,再將之放入合適的營養物質(也就是基質)中,優格和天然酵母麵包就是用此法製成。談發酵法的文獻把這個方法稱為「接種發酵」(backslopping),所有引入的菌種都會自行發酵,特別受大家喜愛。日子久了,人類觀察到要成功發酵需要哪些條件,再根據觀察不斷改進技術。

某些發酵菌種已經演化為獨特的生物型態,可以用整體菌落的形式繁殖,克菲爾就是最佳的例子。克菲爾「顆粒」或克菲爾「凝乳」具彈性、呈團狀,是由約30 種不同細菌和真菌組成的多醣體。這些生物會彼此協調、輪流繁殖,織出共用的表層。雖然這種菌種是人類在日常生活中運用牛奶培育出來的,但我們也不可能憑空製造出克菲爾顆粒來。克菲爾以營養的牛奶為介質來繁殖,然後克菲爾又生出克菲爾。此類的菌種已經演變成穩定的生物體,又稱為細菌和酵母的共生體,簡稱為SCOBY(symbiotic community of bacteria and yeast)。康普茶的菌母(又叫紅茶菌,有時會被誤認為蕈菇)是SCOBY的另一個例子。

要讓菌種持續作用,就要定期提供營養。優格和克菲爾需要牛奶,酸酵的酵種需要麵粉等穀物,康普茶則需要甜茶。許多菌種都是古老菌種的後裔,自古由人類照顧、定期補充養分,與人類共同演化,就這樣持續了無數個世代。菌種需要定期補充養分,雖然偶爾疏忽不會有事,但是菌種是很脆弱的,養分不足還是會死掉。霍普金斯(Elizabeth Hopkins)說過:「我有一度甚至覺得我的發酵物是我養的寵物,我的生活也繞著這些發酵物團團轉。」她曾同時養了8種「廚房寵物」,後來才明白養得少才能養得好,於是減少種類。製作發酵食物不代表樣樣都得自己來,找到你的強項,並跟其他有志於恢復傳統發酵技藝的人一同分享、交換和製作。

【發酵食物保健益處的常見問題】

活酵食物如何影響消化?

首先,發酵食物多少都經過預消化,因此整體而言能讓營養物質更好吸收。從活酵食物中可以攝取到多種細菌,幫助消化食物,並在食物通過腸道時產生各種具保護功能的化合物。這些細菌及各種製品能豐富腸道生態,幫助消化吸收,而且可以排擠病菌。許多人發現,飲食中加入活菌食物後,消化就改善了。我也聽說許多人在定期攝取活菌後改善了便秘、腹瀉甚至更嚴重的消化道慢性疾病。整體看來,含有活性乳酸菌的食物有助於改善幾乎所有人的消化問題,而且沒有安全疑慮,也不需要大筆開銷。某些情況下,這些食物可能(只是可能)可以幫助改善甚至解決各種急慢性健康問題。話雖如此,每個人的反應都不盡相同,不過一次一點慢慢攝取新種類的食物總是好事,含有活菌的食物尤佳。

發酵與人類免疫不全病毒

我經常在著作和公開演講中提及我是身上有免疫不全病毒。寫作本書時,正好是我1991 年第一次測出HIV 陽性反應後的20 週年。我很高興我能活到現在,也無法忘記不如我幸運的。我在前作《自然發酵:風味、營養及現存的發酵手藝》(Wild Fermentation: The Flavor, Nutrition,and Craft of Live-Culture Food)的封底寫道:「發酵食物一直是我康復的重要因素。」許多人因此推測發酵食物是HIV 的「療法」。雖然我希望這是真的,可惜事實並非如此。

1991年我的健康出問題以來,就一直在服用抗反轉錄病毒和蛋白酶抑製劑等藥物。服用這些藥物並不代表養分、消化或整體免疫功能就不再重要或不那麼重要,事實上,許多人的消化系統特別受到攻擊。

活菌食物幫助我維持消化健康,我也從自己的研究中得知食物裡的活菌可以刺激免疫各方面的功能。過去甚至有些研究探討益生菌是否有助於增加CD4 細胞的數量。HIV 感染患者的免疫功能多半會隨著時間下降,而CD4 細胞則是免疫功能的指標。我認為活菌食物基本上可以改善所有人的健康,但我仍要強調,幫助維持整體健康並不等同於治癒某種疾病。

為了避免念珠菌過度增生,是不是就什麼發酵食物都不能吃?

「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是一種真菌(酵母),成人體內菌相中通常都有。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飲食會導致白色念珠菌增生,使其勢力越來越強大。要對抗白色念珠菌,最重要的是控制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攝取量,不只要少吃糖、穀物、水果和馬鈴薯,以這些原料製成的部分發酵物如麵包、酒精飲品、醋甚至可能連康普茶也得少吃少喝。彌補的辦法是,攝取由蔬菜、乳品,甚至豆類和肉類製成的活菌發酵物。這些發酵物中含有乳酸菌,能幫助白色念珠菌回復良性狀態。

吃太多發酵食物好嗎?

攝取發酵食物和飲品要適量。切記,發酵飲食效果強大且風味濃郁,要少量多餐,不要一次大量攝取。有研究指出,含鹽的食物(包括發酵食物)攝取過多會導致多重問題。發酵物並不一定要含鹽,也不見得要大量攝取。亞洲有些研究顯示,大量食用醃製蔬菜與食道癌、鼻咽癌等癌症相關,不過也有研究發現,食用新鮮蔬果會降低這些癌症的發生率。再次重申,務必將適度攝取和多元攝取奉為飲食圭臬。最後提醒一句,常吃高酸性的食物會腐蝕牙齒琺瑯質,所以吃完要刷牙漱口!

嘟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減肥、抗癌、美白……,一服見效?這樣神奇的健康食品哪裡找?
這不能稱之為革命,但的確改變了我們對健康食品的態度。

以往當我們想要透過健康食品保障健康時,必須到藥房購買,並長期服用。現在無論要「修飾下半身」或「頭腦常當機」,只要到巷口的便利商店,買下一包健康食品和水吞下,就可以速成健康,這樣的產品一個月熱賣100萬包。

大家都嗅到這個市場。不僅先發的統一,味全、白蘭氏、五洲、永信藥廠,甚至順天堂都推出單包裝的健康食品,搶攻便利、速成的健康市場。

不僅人們開始去便利商店買健康,若稍加注意,就會發現健康食品早已入侵我們的一天三餐。

例如,早餐吃的是加了茄紅素(號稱可抗癌)的土司和可美白的優酪乳。午餐飯後喝的可強化骨骼的高鈣柳橙汁,晚餐炒菜的沙拉油多加了維生素D和E,吃的米飯也多加了燕麥,據說可以降低膽固醇。

雖然法律上對健康食品有嚴格規範,指提供特殊營養素和具有保健功效的食品才叫健康食品,並要取得健康食品認證,目前真正通過認證的只有37種,未經認證都只是一般食品,只能當做一般食品販賣。

但消費者可不這麼想。

市場上,從平凡的番茄到稀有的靈芝,從西方的維他命到東方的青草茶,都有人支持相隨。

從功效宣稱來看,從早期的營養保健、消除疲勞,轉向無法攝取到均衡的營養,延續到近年來熱門的抗氧化、抗老、治癌,句句令人動心。

「消費者心目中,有益於健康的食品,都叫做健康食品,」台北醫學大學藥學系教授鄭慧文長期觀察認為。

根據食品工業研究所的研究指出,過去幾年台灣約有77%的人吃過健康食品,一年的市場約200多億,約等同於一年健保給付住院費用的四分之一。

業者也懂得躲過健康食品管理法的「不得宣稱療效」規範。若你仔細瞧電視廣告,廣告裡並沒有說,它的產品番茄汁可以抗癌,而是說茄紅素,並引經據典。單包裝的健康食品針對消費者的情境,如「快要挺不住」,它並沒有說這項產品可以「治療骨質疏鬆症,幫你挺得住」,營養師趙強觀察到。

歷史上,從沒有一刻那麼看重食物的健康價值,但到底,健康食品在我們的生活中,應該扮演什麼角色?大家對健康食品存在著什麼樣的迷思?

健康食品的5個迷思
迷思1:把健康食品當藥吃

人到中年,難免血糖、膽固醇、血脂等指數會過高,很多人就開始找健康食品來吃,難怪會有健康食品在電視上廣告說,只要你吃了之後再回大醫院檢查,就會知道有沒有效。

「只要指數一爬高,就要回到醫療。(慢性病)已經有很多很好的治療藥,不需依靠健康食品,」和信醫院藥劑室主任陳昭姿認為。

迷思2:用健康食品拯救不當的生活習慣

例如,有人應酬不斷、又沒有時間運動,久而久之,不但過胖、三酸甘油酯也飆高,就想去買魚油來降三酸甘油酯。

的確有些研究證據證明,魚油可助於降低三酸甘油酯,但是魚油也會增加LDL(壞的膽固醇)的濃度、增加LDL在體內氧化的機會,所以美國心臟協會(AHA)至今從未建議病人吃魚油。

「想降低三酸甘油酯從減肥開始,去打場球可能還比較有效,」台大醫院營養部膳食供應組組長陳珮蓉指出。

又例如,想要減肥的人,如果不改變飲食方式,及增加運動量,想靠添加某些特定營養成分的優酪乳減肥,無異是緣木求魚。況且,「優酪乳裡還有糖和脂肪,喝很多反而增肥,」營養師陳珮蓉指出。

迷思3:期望一服見效

如同你的飲食習慣是長期養成的,健康食品也要長期服用,才能增進健康。

例如要治療骨質疏鬆症,不可能一、兩天就有效,所以當你「快要挺不住」,只吃幾顆健康食品「你就安心了嗎?」馬偕醫院營養課課長趙強說。

迷思4: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就像是飲食一樣,愈多樣化,愈能攝取到不同的營養素,提供身體更全面的保護。

所以如果你要補充營養素,營養師們都會建議吃成分不超過每日建議量的綜合維他命,並不建議單獨補充某些特定營養素,此舉也可避免過量之虞。

迷思5:健康食品都沒有效

由於許多健康食品過度或錯誤行銷,造成消費者排斥、不信任。事實上,若能正確看待健康食品,依舊可以從健康食品中得到健康的好處。

鄭慧文教授曾為文舉例,人的生活型態可以分為健康期、疾病潛伏期和恢復期。

在健康的時候,吃食物填飽肚子、生病時吃藥治病,但在健康恢復期若能增加特殊養分的攝取,病就好得快;若在疾病潛伏期能吃增加抵抗力的食品,身體就不容易生病(見40頁「健康食品何時最能發揮功效」)。

35歲的上班族黃綺文經過身體檢查後,發現膽固醇指數已達280(正常值上限200),但她的HDL(好的膽固醇)達52,仍十分理想,雖然醫生認為並不需處理,她還是希望改善。

她先過濾飲食,減少會增加膽固醇的食物,並增加運動,但膽固醇依舊無法下降。所以她找健康食品紅麴,並上網確認此品牌取得認證,3個月下來,膽固醇降到230。

雖然健康食品並非每項都是可疑的,但知道如何選擇依舊非常重要,以下5個訣竅讓你能更聰明、更安全地選到好的健康食品。

選購健康食品的5個訣竅
訣竅1:先查看是否取得認證

當你想購買健康食品時,可以先查看此項產品是否取得健康食品認證(見42頁「取得認證的健康食品」)。因為要取得認證,要有基本的毒性測試,以確保安全外,也必須附有實驗證明功效,對消費者有最基本的保障。目前取得認證的產品有37項。

訣竅2:仔細閱讀產品標示

相對於取得認證的37種健康食品,消費者要面對的是成千上萬沒有通過認證的產品。所以只好先看產品標示,「廠商標示得愈清楚,愈有可能負責任,」陳昭姿主任認為。

然後成分的標示也有學問,不只是要看原料成分,也要看有效成分的份量。舉個例子來說,廠商標示它的產品有助骨骼健康,你應該看的不只是原始材料如蟹殼粉、珍珠粉的多寡,而是其中有效的成分是多少,實在有不少例子在昂貴的膠囊裡,大多是澱粉。

訣竅3:在大型通路購買、或選擇大品牌

台北醫學大學藥學系教授鄭慧文認為,大品牌(尤其是國營品牌)、大通路比較不可能販售離譜的產品。不要相信網路、部份直銷商誇大效用的產品「愈宣稱什麼都有效的,就愈要小心」陳昭姿說。

訣竅4:和你的醫生、營養師談談

在你打算服用健康食品前,最好和你的醫生、營養師談過,特別是你正在服藥中。因為該不該吃,不只是關乎這種健康食品有沒有效,而是你的身體狀況適不適合吃,必須做整體考量。

訣竅5:教育你自己

健康食品的另一項意義就是,消費者可以透過了解營養,去增進健康。所以,你可以抱著更積極的態度去了解營養,不只是當一隻待宰的羔羊。

如美國植物評議會www.herbalgram.org有最新研究和安全評估。

就如同魚油不能保證一顆健康的心臟,銀杏也不能保證提升記憶力。至今營養學界知道最多、最能保證的健康食品,仍是在你的三餐吃進多樣化的食物,包括大量的蔬菜、水果。

聽起來老掉牙,卻是最便宜、最有效的方法。

(審稿專家:台大醫院營養部膳食供應組組長陳珮蓉)

取得認證的健康食品

你有以下困擾嗎?這些產品已經取得衛生署的健康食品認證。

■當你血脂過高時

身寶寧(魚油、大蒜粉)、賜多利奶粉、紅麴清醇膠囊、歐妙精製魚油膠囊、桂格大燕麥片快煮、桂格即沖即食大燕麥片、桂格三寶燕麥、金車甲殼素複方膠囊、益百康(魚油)、健康益多油、瑞沛保健膠囊。

■當你想調整腸胃功能時

複合益生菌、賜多利奶粉、雙岐桿菌、奧利多碳酸飲料、味全優酪乳、豐力富高鈣低脂奶粉、AB優酪乳、優沛蕾低脂原味活性醱酵乳、優沛蕾活菌球低脂原味活性醱酵乳、優沛蕾ABC三益菌原味/草莓優酪乳、光泉晶球優酪乳(低脂)、桂格成長奶粉健康三益菌配方、金車乳酸活菌、康貝兒乳酸菌、桂格高鈣脫脂奶粉健康三益菌配方、養樂多活菌發酵乳、林鳳營優酪乳。

■當你想調整免疫機能時

雙鶴極品靈芝、高境界免疫乳漿蛋白濃縮物、人生樂膠囊(人蔘萃取物等)、如新華茂超級靈芝。

■當你想改善骨質疏鬆時

佳美錠(乳酸鈣)。

■當你想保健牙齒時

波爾益牙口香糖。

■當你想護肝時

雙鶴極品靈芝、如新華茂超級靈芝、維力康膠囊。

健康食品健康嗎?

健康食品如演藝圈,每年都有引領風騷的風雲產品。只不過也像演藝圈一樣,有人就算引領風騷,仍未受到專業肯定,消費者要睜大眼睛。

■有機鍺

宣稱功效:抗癌、防癌、提高免疫力

事實查證:在日本已經造成23例的嚴重急性腎衰竭,其中有6人死亡,日本政府已將有機鍺列管。

■鯊魚軟骨

宣稱功效:抗癌

事實查證:癌症患者引領期盼的鯊魚軟骨,傳奇已經結束。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首度針對食品進行試驗,已經證實無效。

■卵磷脂

宣稱功效:可以降低膽固醇和強化腦功能

事實查證:最新的醫學研究證明,對降低膽固醇根本沒有幫助。學者也嘗試用卵磷脂治療老人失智症,結果一致證實對病情沒有好處,陳昭姿主任表示。

■甲殼素

宣稱功效:由蝦子、螃蟹及其他貝類骨骼中製成的甲殼素,號稱可以阻斷油脂,將部份油脂排出體外,達到減肥效果。

事實查證:最近一項針對甲殼素和羅氏鮮(Xenical)一起做的研究發現,12位健康的受試者吃一般的飲食(約2500卡),其中有30%的脂肪,受試者服用羅氏鮮或甲殼素,結果發現,羅氏鮮的確會讓脂肪排出,但服用甲殼素的人並沒有這種現象,這意味甲殼素並不能阻斷脂肪吸收。雖然國內已有甲殼素通過健康食品認證,但是功能是降低膽固醇,並非減肥。

■HCA

宣稱功效:取自藤黃果的水和檸檬酸(HCA)宣稱可以減重。

事實查證:根據1998年的《美國醫學協會期刊》所做的研究顯示,這種藥草對減重無效。事實上,研究中服用安慰劑的人,還比吃HCA的人減的體重還稍微多一些。

至於在超級市場裡,那些林林總總添加或強化某種營養的食物,如果汁、牛奶、優酪乳或麵包,「讓我們面對現實吧,這些食物只是為了行銷,不是為了健康,」美國紐約大學食物與營養系主任耐斯特(Arion Nestle)曾表示。

健康食品可抗癌嗎?

最新的台灣十大死因已經出爐,癌症已經連續21年蟬聯十大死因之冠。如果說「一日五蔬果」有益於降低癌症風險,但我做不到,可以用健康食品幫忙嗎?

先來了解食物和癌症的關連。癌症是不正常的細胞失控地製造,科學家只是正在開始了解是什麼樣的原因和過程讓癌細胞成長。過去20年來,終於有比較清楚的輪廓就是:在癌症風險上,飲食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科學家甚至認為30~40%的癌症都與飲食、生活型態有關。

這種所謂食物在癌症風險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想法,一開始是發現大量攝取蔬菜、水果,和降低癌症風險有關,從此相關的發現不斷。

蔬果的秘密

例如傳統營養素如葉酸、維生素A、C、纖維、硒,及最近發現的植物性化學物質(phytochemicals),如番茄中的茄紅素,或是大豆可以幫助防止荷爾蒙相關的癌症。

更新的發現是蘿蔔硫素,解除部份致癌物質,和保護細胞免於受損。蘿蔔硫素出現在十字花科的蔬菜(如甘藍菜、花椰菜)、大蒜、洋蔥和葡萄等。

這些發現令人振奮,某些食物的成分或許可以幫助延遲、抑制癌症細胞的發展,但是「一雙鞋不可能每個人都合腳,」美國國家癌症院(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營養科學組主席米爾訥博士(John Milner)對媒體說明。

而且現在很流行食品中添加或強化某些單獨的抗癌成分,如在麵包、牛奶或果汁裡,如添加茄紅素、β胡蘿蔔素等雖然有可能有效,但科學上仍不清楚是否把單一成分加入食物中,會有和傳統食物一樣的好處。

「這些成分之所以會有效果,或許是因為和食物中某些不知名的成分一起作用,才會有效,」美國依利諾大學健康計劃執行主任哈斯勒(Clare Hasler)認為。

所以想要靠食物抗癌,目前還是到菜市場找吧。

嘟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敏被稱作文明病,罹病人口在許多開發與開發中國家,都呈現增加趨勢,問題愈來愈嚴重。雖然會不會過敏與你的體質(基因)有絕對關係,但環境也扮演重要推手。醫界與公衛學界認為至少有幾個環境因子,可以解釋過敏的流行病學。

1. 衛生假說(環境太乾淨)

有一派學者認為,環境太過乾淨反而使得愈來愈多人過敏。他們主張,在孩童時期需要接觸一些細菌,以培養免疫系統的功能運作正常。一些研究者也認為,即使成人的免疫系統已發育完成,適度暴露於一些細菌,也可能有益。

最近幾年,免疫學家認為,1 ∼ 5 歲孩童正值免疫系統的發展期,有時候還是要在這時期讓小孩的免疫系統得到適當訓練,將來才會變得對環境比較有抵抗力,也降低過敏反應的嚴重度。

台大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江伯倫解釋,小時候曾接觸一些細菌、病毒感染,提高人體對抗這類感染的第一型免疫反應(Th1),過敏屬於的第二型(Th2)免疫反應會受到控制,相對較低。環境太乾淨,無法適度發展第一型免疫反應,一旦第二型過敏免疫反應出現,「可能一下子變得很高,」江伯倫指出。

有些研究者對一種叫內毒素(endotoxin)的死細菌的遺骸特別感興趣。內毒素在動物身上尤其豐富。2002 年一篇發表在《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的研究指出,小孩在1 歲內接觸兩種或更多寵物,到六、七歲時,對塵蟎、草和貓狗等過敏的機率,比那些都沒有接觸過寵物的小孩少了一半。研究者認為,這種跟寵物等的接觸,至少要從小孩出生後不久直到兩、三歲,每天共處,才能奏效。

預防孩子過敏,不需遠離貓狗

澳洲一項發表在2011 年《過敏與臨床免疫學》的研究,還給寵物一個清白:幼年養過貓狗的人,到了青少年階段,鼻子過敏的比率反而比較低。

研究人員從歐洲和澳洲找來近8500 個民眾參加研究,其中超過四分之一的人有鼻子過敏症狀(包括流鼻水、眼睛癢、喉嚨痛等)。

結果發現,跟5 歲前沒養寵物的人相比,住在農場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期,鼻子過敏的比率降低了30%;而家裡養貓或養狗,鼻子過敏的比率各降低了15%。研究也發現,家裡兄弟姊妹多或上托兒所的孩子,長大後鼻子過敏的比率比較低;而家族有過敏病史、母親懷孕時抽菸,則可能讓孩子過敏的風險較高。研究主持人、澳洲墨爾本大學的麥瑟森(MelanieMatheson)博士建議父母,不必為了預防孩子過敏而不敢養寵物(尤其是狗);事實上,養寵物可能有助保護孩子免於過敏。

但江伯倫提醒,孩子一旦已經有過敏體質,還是要儘量避免接觸寵物。

另方面,專家並不是要我們自此就不讓小孩乾淨清爽,畢竟,潔淨的環境可避免致命的疾病上身,只是建議或許不妨稍微放寬對環境的要求標準。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林瑞雄與台大醫學院環境職業醫學科教授郭育良等人的調查曾發現,父母親的教育程度愈高,小孩氣喘的比例愈多。郭育良認為,這可能與教育程度高的父母對孩子過度保護、太重視清潔習慣,以致小孩很少接觸一些平常可見的感染有關。

2. 氣候變遷

「溫度每增加攝氏1 度,被醫生診斷出有氣喘的盛行率會增加10%,」郭育良指出,氣喘患者絕大部份是因塵蟎引起,塵蟎過冬會死掉,但如果冬天的溫度與濕度高,研究也發現,家裡兄弟姊妹多或上托兒所的孩子,長大後鼻子過敏的比率比較低;而家族有過敏病史、母親懷孕時抽菸,則可能讓孩子過敏的風險較高。研究主持人、澳洲墨爾本大學的麥瑟森(MelanieMatheson)博士建議父母,不必為了預防孩子過敏而不敢養寵物(尤其是狗);事實上,養寵物可能有助保護孩子免於過敏。

■但江伯倫提醒,孩子一旦已經有過敏體質,還是要儘量避免接觸寵物。

另方面,專家並不是要我們自此就不讓小孩乾淨清爽,畢竟,潔淨的環境可避免致命的疾病上身,只是建議或許不妨稍微放寬對環境的要求標準。

台大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林瑞雄與台大醫學院環境職業醫學科教授郭育良等人的調查曾發現,父母親的教育程度愈高,小孩氣喘的比例愈多。郭育良認為,這可能與教育程度高的父母對孩子過度保護、太重視清潔習慣,以致小孩很少接觸一些平常可見的感染有關。

3. 空氣污染

空氣污染可能激發更多呼吸道過敏問題。醫界發現,像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汽機車廢氣,會使人的氣管發炎惡化。林瑞雄教授與郭育良教授等人,在1996 年對全台做的研究發現,汽車等交通污染愈多的區域,氣喘盛行率就愈高(而氣喘很大部份是因過敏引起的)。其中台北市、台南市、高雄市的氣喘盛行率大於11%。另方面,居住環境愈趨封閉,從平房改住高樓大廈,門窗緊關、採用中央空調,造成空氣不流通,也有利於過敏原生長。調查曾發現,如果把居家窗戶打開,讓室內空氣流通,塵蟎等過敏原的量可以降低一半左右,江伯倫教授指出。

4. 濫用抗生素

已有研究顯示,小孩在1 歲前使用抗生素或退燒藥,日後得氣喘與各類過敏的機率會提高。即使是大人,濫用抗生素也會增加過敏的風險。濫用抗生素,一味殺掉環境裡的細菌,不僅會讓人體的免疫系統無法全面發展,並且也把人體腸胃道裡面的益生菌都殺死,反而不利。

當腸胃道裡的好菌被抑制,胃腸黏膜的功能降低,就不能有效阻止還沒經消化的食物分子進入血流。這些擅入血液的分子會被免疫軍隊偵測成「危險的」,因此激發食物過敏並可能使你對其他過敏原更敏感。

5. 飲食西化、吃太多加工食品

飲食愈西化,多油、高熱量,將使得我們體內分泌愈來愈多,包括前列腺素、白三烯素等發炎物質。體內這類物質愈多,一旦過敏發作,症狀就會愈嚴重。

一些學者認為,現代人吃了太多加工食品(例如糖果、餅乾等),所有那些碳水化合物很快地在人體內轉化成糖。過多的糖如同過多的抗生素,促使腸內的酵母菌分泌更旺盛,干擾你的胃腸黏膜功能,替過敏反應造橋鋪路。

本身是台大小兒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的江伯倫,在門診中也發現,許多媽媽提到小孩子喝多了可樂、吃多了巧克力,過敏症狀就較嚴重。他認為,這可能與這類食品熱量偏高有關。吃巧克力更要特別注意,因為巧克力可能還添加花生、核果等,而花生核果本身可能就是過敏原。

另方面,對腸壁有益並可避免過敏的食物,像Omega-3脂肪酸、抗氧化物、蛋白質等,一般人又吃得不夠。這些營養素可降低與大部份過敏症狀有關的發炎反應,同時又讓你的免疫系統保持最佳運作狀態。也有一派學者懷疑,在嬰幼兒的免疫與消化系統還不夠成熟到足以適應前,不該太早給嬰兒吃花生等可能的過敏原,因為一旦小嬰兒不能消化某種食物,他對這個食物過敏的機率會較高。

另外,小兒科醫師莊靜芬懷疑,小嬰兒過敏病例增多,可能與媽媽餵奶方式錯誤,造成小孩神經系統處於緊張有關。她建議,媽媽替小嬰兒餵奶後(最好餵母奶),不要以拍打嬰兒背部的方式幫助嗝氣,因為拍打會讓孩子的神經系統突然受刺激而緊張。媽媽不妨改採以食指、中指、無名指三指併攏,輕慢溫柔地從嬰兒頸部往下按摩到腰部。

嘟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減肥、抗癌、美白……,一服見效?這樣神奇的健康食品哪裡找?
這不能稱之為革命,但的確改變了我們對健康食品的態度。

以往當我們想要透過健康食品保障健康時,必須到藥房購買,並長期服用。現在無論要「修飾下半身」或「頭腦常當機」,只要到巷口的便利商店,買下一包健康食品和水吞下,就可以速成健康,這樣的產品一個月熱賣100萬包。

大家都嗅到這個市場。不僅先發的統一,味全、白蘭氏、五洲、永信藥廠,甚至順天堂都推出單包裝的健康食品,搶攻便利、速成的健康市場。

不僅人們開始去便利商店買健康,若稍加注意,就會發現健康食品早已入侵我們的一天三餐。

例如,早餐吃的是加了茄紅素(號稱可抗癌)的土司和可美白的優酪乳。午餐飯後喝的可強化骨骼的高鈣柳橙汁,晚餐炒菜的沙拉油多加了維生素D和E,吃的米飯也多加了燕麥,據說可以降低膽固醇。

雖然法律上對健康食品有嚴格規範,指提供特殊營養素和具有保健功效的食品才叫健康食品,並要取得健康食品認證,目前真正通過認證的只有37種,未經認證都只是一般食品,只能當做一般食品販賣。

但消費者可不這麼想。

市場上,從平凡的番茄到稀有的靈芝,從西方的維他命到東方的青草茶,都有人支持相隨。

從功效宣稱來看,從早期的營養保健、消除疲勞,轉向無法攝取到均衡的營養,延續到近年來熱門的抗氧化、抗老、治癌,句句令人動心。

「消費者心目中,有益於健康的食品,都叫做健康食品,」台北醫學大學藥學系教授鄭慧文長期觀察認為。

根據食品工業研究所的研究指出,過去幾年台灣約有77%的人吃過健康食品,一年的市場約200多億,約等同於一年健保給付住院費用的四分之一。

業者也懂得躲過健康食品管理法的「不得宣稱療效」規範。若你仔細瞧電視廣告,廣告裡並沒有說,它的產品番茄汁可以抗癌,而是說茄紅素,並引經據典。單包裝的健康食品針對消費者的情境,如「快要挺不住」,它並沒有說這項產品可以「治療骨質疏鬆症,幫你挺得住」,營養師趙強觀察到。

歷史上,從沒有一刻那麼看重食物的健康價值,但到底,健康食品在我們的生活中,應該扮演什麼角色?大家對健康食品存在著什麼樣的迷思?

健康食品的5個迷思
迷思1:把健康食品當藥吃

人到中年,難免血糖、膽固醇、血脂等指數會過高,很多人就開始找健康食品來吃,難怪會有健康食品在電視上廣告說,只要你吃了之後再回大醫院檢查,就會知道有沒有效。

「只要指數一爬高,就要回到醫療。(慢性病)已經有很多很好的治療藥,不需依靠健康食品,」和信醫院藥劑室主任陳昭姿認為。

迷思2:用健康食品拯救不當的生活習慣

例如,有人應酬不斷、又沒有時間運動,久而久之,不但過胖、三酸甘油酯也飆高,就想去買魚油來降三酸甘油酯。

的確有些研究證據證明,魚油可助於降低三酸甘油酯,但是魚油也會增加LDL(壞的膽固醇)的濃度、增加LDL在體內氧化的機會,所以美國心臟協會(AHA)至今從未建議病人吃魚油。

「想降低三酸甘油酯從減肥開始,去打場球可能還比較有效,」台大醫院營養部膳食供應組組長陳珮蓉指出。

又例如,想要減肥的人,如果不改變飲食方式,及增加運動量,想靠添加某些特定營養成分的優酪乳減肥,無異是緣木求魚。況且,「優酪乳裡還有糖和脂肪,喝很多反而增肥,」營養師陳珮蓉指出。

迷思3:期望一服見效

如同你的飲食習慣是長期養成的,健康食品也要長期服用,才能增進健康。

例如要治療骨質疏鬆症,不可能一、兩天就有效,所以當你「快要挺不住」,只吃幾顆健康食品「你就安心了嗎?」馬偕醫院營養課課長趙強說。

迷思4: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就像是飲食一樣,愈多樣化,愈能攝取到不同的營養素,提供身體更全面的保護。

所以如果你要補充營養素,營養師們都會建議吃成分不超過每日建議量的綜合維他命,並不建議單獨補充某些特定營養素,此舉也可避免過量之虞。

迷思5:健康食品都沒有效

由於許多健康食品過度或錯誤行銷,造成消費者排斥、不信任。事實上,若能正確看待健康食品,依舊可以從健康食品中得到健康的好處。

鄭慧文教授曾為文舉例,人的生活型態可以分為健康期、疾病潛伏期和恢復期。

在健康的時候,吃食物填飽肚子、生病時吃藥治病,但在健康恢復期若能增加特殊養分的攝取,病就好得快;若在疾病潛伏期能吃增加抵抗力的食品,身體就不容易生病(見40頁「健康食品何時最能發揮功效」)。

35歲的上班族黃綺文經過身體檢查後,發現膽固醇指數已達280(正常值上限200),但她的HDL(好的膽固醇)達52,仍十分理想,雖然醫生認為並不需處理,她還是希望改善。

她先過濾飲食,減少會增加膽固醇的食物,並增加運動,但膽固醇依舊無法下降。所以她找健康食品紅麴,並上網確認此品牌取得認證,3個月下來,膽固醇降到230。

雖然健康食品並非每項都是可疑的,但知道如何選擇依舊非常重要,以下5個訣竅讓你能更聰明、更安全地選到好的健康食品。

選購健康食品的5個訣竅
訣竅1:先查看是否取得認證

當你想購買健康食品時,可以先查看此項產品是否取得健康食品認證(見42頁「取得認證的健康食品」)。因為要取得認證,要有基本的毒性測試,以確保安全外,也必須附有實驗證明功效,對消費者有最基本的保障。目前取得認證的產品有37項。

訣竅2:仔細閱讀產品標示

相對於取得認證的37種健康食品,消費者要面對的是成千上萬沒有通過認證的產品。所以只好先看產品標示,「廠商標示得愈清楚,愈有可能負責任,」陳昭姿主任認為。

然後成分的標示也有學問,不只是要看原料成分,也要看有效成分的份量。舉個例子來說,廠商標示它的產品有助骨骼健康,你應該看的不只是原始材料如蟹殼粉、珍珠粉的多寡,而是其中有效的成分是多少,實在有不少例子在昂貴的膠囊裡,大多是澱粉。

訣竅3:在大型通路購買、或選擇大品牌

台北醫學大學藥學系教授鄭慧文認為,大品牌(尤其是國營品牌)、大通路比較不可能販售離譜的產品。不要相信網路、部份直銷商誇大效用的產品「愈宣稱什麼都有效的,就愈要小心」陳昭姿說。

訣竅4:和你的醫生、營養師談談

在你打算服用健康食品前,最好和你的醫生、營養師談過,特別是你正在服藥中。因為該不該吃,不只是關乎這種健康食品有沒有效,而是你的身體狀況適不適合吃,必須做整體考量。

訣竅5:教育你自己

健康食品的另一項意義就是,消費者可以透過了解營養,去增進健康。所以,你可以抱著更積極的態度去了解營養,不只是當一隻待宰的羔羊。

如美國植物評議會www.herbalgram.org有最新研究和安全評估。

就如同魚油不能保證一顆健康的心臟,銀杏也不能保證提升記憶力。至今營養學界知道最多、最能保證的健康食品,仍是在你的三餐吃進多樣化的食物,包括大量的蔬菜、水果。

聽起來老掉牙,卻是最便宜、最有效的方法。

(審稿專家:台大醫院營養部膳食供應組組長陳珮蓉)

取得認證的健康食品

你有以下困擾嗎?這些產品已經取得衛生署的健康食品認證。

■當你血脂過高時

身寶寧(魚油、大蒜粉)、賜多利奶粉、紅麴清醇膠囊、歐妙精製魚油膠囊、桂格大燕麥片快煮、桂格即沖即食大燕麥片、桂格三寶燕麥、金車甲殼素複方膠囊、益百康(魚油)、健康益多油、瑞沛保健膠囊。

■當你想調整腸胃功能時

複合益生菌、賜多利奶粉、雙岐桿菌、奧利多碳酸飲料、味全優酪乳、豐力富高鈣低脂奶粉、AB優酪乳、優沛蕾低脂原味活性醱酵乳、優沛蕾活菌球低脂原味活性醱酵乳、優沛蕾ABC三益菌原味/草莓優酪乳、光泉晶球優酪乳(低脂)、桂格成長奶粉健康三益菌配方、金車乳酸活菌、康貝兒乳酸菌、桂格高鈣脫脂奶粉健康三益菌配方、養樂多活菌發酵乳、林鳳營優酪乳。

■當你想調整免疫機能時

雙鶴極品靈芝、高境界免疫乳漿蛋白濃縮物、人生樂膠囊(人蔘萃取物等)、如新華茂超級靈芝。

■當你想改善骨質疏鬆時

佳美錠(乳酸鈣)。

■當你想保健牙齒時

波爾益牙口香糖。

■當你想護肝時

雙鶴極品靈芝、如新華茂超級靈芝、維力康膠囊。

健康食品健康嗎?

健康食品如演藝圈,每年都有引領風騷的風雲產品。只不過也像演藝圈一樣,有人就算引領風騷,仍未受到專業肯定,消費者要睜大眼睛。

■有機鍺

宣稱功效:抗癌、防癌、提高免疫力

事實查證:在日本已經造成23例的嚴重急性腎衰竭,其中有6人死亡,日本政府已將有機鍺列管。

■鯊魚軟骨

宣稱功效:抗癌

事實查證:癌症患者引領期盼的鯊魚軟骨,傳奇已經結束。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首度針對食品進行試驗,已經證實無效。

■卵磷脂

宣稱功效:可以降低膽固醇和強化腦功能

事實查證:最新的醫學研究證明,對降低膽固醇根本沒有幫助。學者也嘗試用卵磷脂治療老人失智症,結果一致證實對病情沒有好處,陳昭姿主任表示。

■甲殼素

宣稱功效:由蝦子、螃蟹及其他貝類骨骼中製成的甲殼素,號稱可以阻斷油脂,將部份油脂排出體外,達到減肥效果。

事實查證:最近一項針對甲殼素和羅氏鮮(Xenical)一起做的研究發現,12位健康的受試者吃一般的飲食(約2500卡),其中有30%的脂肪,受試者服用羅氏鮮或甲殼素,結果發現,羅氏鮮的確會讓脂肪排出,但服用甲殼素的人並沒有這種現象,這意味甲殼素並不能阻斷脂肪吸收。雖然國內已有甲殼素通過健康食品認證,但是功能是降低膽固醇,並非減肥。

■HCA

宣稱功效:取自藤黃果的水和檸檬酸(HCA)宣稱可以減重。

事實查證:根據1998年的《美國醫學協會期刊》所做的研究顯示,這種藥草對減重無效。事實上,研究中服用安慰劑的人,還比吃HCA的人減的體重還稍微多一些。

至於在超級市場裡,那些林林總總添加或強化某種營養的食物,如果汁、牛奶、優酪乳或麵包,「讓我們面對現實吧,這些食物只是為了行銷,不是為了健康,」美國紐約大學食物與營養系主任耐斯特(Arion Nestle)曾表示。

健康食品可抗癌嗎?

最新的台灣十大死因已經出爐,癌症已經連續21年蟬聯十大死因之冠。如果說「一日五蔬果」有益於降低癌症風險,但我做不到,可以用健康食品幫忙嗎?

先來了解食物和癌症的關連。癌症是不正常的細胞失控地製造,科學家只是正在開始了解是什麼樣的原因和過程讓癌細胞成長。過去20年來,終於有比較清楚的輪廓就是:在癌症風險上,飲食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科學家甚至認為30~40%的癌症都與飲食、生活型態有關。

這種所謂食物在癌症風險上扮演重要角色的想法,一開始是發現大量攝取蔬菜、水果,和降低癌症風險有關,從此相關的發現不斷。

蔬果的秘密

例如傳統營養素如葉酸、維生素A、C、纖維、硒,及最近發現的植物性化學物質(phytochemicals),如番茄中的茄紅素,或是大豆可以幫助防止荷爾蒙相關的癌症。

更新的發現是蘿蔔硫素,解除部份致癌物質,和保護細胞免於受損。蘿蔔硫素出現在十字花科的蔬菜(如甘藍菜、花椰菜)、大蒜、洋蔥和葡萄等。

這些發現令人振奮,某些食物的成分或許可以幫助延遲、抑制癌症細胞的發展,但是「一雙鞋不可能每個人都合腳,」美國國家癌症院(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營養科學組主席米爾訥博士(John Milner)對媒體說明。

而且現在很流行食品中添加或強化某些單獨的抗癌成分,如在麵包、牛奶或果汁裡,如添加茄紅素、β胡蘿蔔素等雖然有可能有效,但科學上仍不清楚是否把單一成分加入食物中,會有和傳統食物一樣的好處。

「這些成分之所以會有效果,或許是因為和食物中某些不知名的成分一起作用,才會有效,」美國依利諾大學健康計劃執行主任哈斯勒(Clare Hasler)認為。

所以想要靠食物抗癌,目前還是到菜市場找吧。

嘟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然因著在媒體曝光的名氣,小兒科醫師黃瑽寧的門診量大增,但他晚上、週末一律謝絕應酬,回家跟妻子「換手」帶小孩。在以父權為中心的家庭裡成長,卻要在女性意識高漲的環境中經營婚姻,身為新世代男人,他有何學習、體悟與調適?

馬偕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黃瑽寧,和多數刻板印象裡的醫師不一樣。雖然因著在媒體曝光的名氣,他在醫院的門診量大增,但他並沒有把自己的時間排滿,或汲汲營營為自己的開業鋪路。

黃瑽寧晚上、週末謝絕一切應酬,回家跟妻子「換手」帶小孩;花時間寫衛教部落格,把他的專業透過輕鬆易讀的文字,分享給病人和所有焦慮的父母。他的部落格得了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也讓他陸續出書、筆耕不輟,意外成了「醫生作家」。

他是小兒科「大老」黃富源的兒子,二○一一年他出書分享父親的「身教」,談他的信仰、家庭教育,帶給他的啟發與力量,如何引導他成為一個對病人與家屬極有耐心、也誠實面對自己極限的小兒科醫師。

不只一次,他在各種專訪裡談到,身為虔誠的基督徒,他在兒科門診看到孩子真正嚴重的「病」,不僅是來自身體,而是來自家庭的崩解與壓力。

「現在疫苗愈來愈發達,會致命的疾病愈來愈少,但家長的焦慮指數並沒有因為疾病的減少而降低,有些身體不適的症狀其實反映了家長的教養問題,」黃瑽寧在電視的專訪裡強調。

例如有個腹痛半年的小孩,在各大醫院歷經吃藥、灌腸、益生菌等治療,一直找不出病因,他仔細、不放棄的詢問,才從小病人的阿嬤的言語中發現,是父母離婚造成的壓力,連帶產生的身體病痛。

因為在第一線看到孩子們在當代忙碌的時間節奏,以及崩解的家庭關係中所受到的身心傷害;因為知道「陪伴」的無可取代,黃瑽寧決定說服高學歷、能力強的另一半Grace,請育嬰假在家裡全心照顧剛出生的孩子。

第一胎順理成章,但經過一年操勞與失去成就感的慌張,第二胎的出生,卻讓 Grace 身心俱疲。夫妻關係也因為這樣的「承諾」受到挑戰。

從夫妻的衝突經驗裡,黃瑽寧重新反省了現代家庭中男人和父親的角色。

曾經,他的父親黃富源,辛勤工作卻花很多時間值班,很少時間在家。父親帶給他的影響,是權威多於親密感的。看著母親的辛苦與感嘆,讓黃瑽寧很早就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不一樣的丈夫和爸爸」。

也因此,問小兒科醫師黃瑽寧下一本書最想寫的題材是什麼,婚姻年資只有三年的他竟然回答:關於婚姻!

「我想寫給我太太,和所有像我太太一樣,在工作與家庭中掙扎、為家庭和小孩有所犧牲的女性,讓她們知道自己的價值;同時也寫給跟我一樣的男性,一些反省和建議。做為男性,在婚姻和家庭裡我們還可以做些什麼,如何做得更好?」黃瑽寧如此期許。

在以父權為中心的家庭裡成長,卻要在女性意識高漲的環境中經營婚姻,這不僅是黃瑽寧的困難,也是新世代所有年輕爸爸們的處境。專訪中,黃瑽寧也分享自己想做為「新好男人」的學習、體悟、改變與調適。

Q:父母親的相處如何影響你的婚姻?

A:我父親是很典型的傳統男性,勤奮工作,安定家裡的經濟。對家庭,他就是每天回家吃晚飯,每晚七點二十分左右,我就站在陽台上,盼著父親的身影從巷口出現。回到家,他頂多和我說聲「哈囉」,接著餐桌上就是媽媽努力的說話,營造其樂融融的氣氛,爸爸只是埋頭吃飯,然後坐在客廳看醫學期刊。久久一次,他會和我下盤棋。

小時候,曾經有段時間,爸媽會吵架,不是那種大吵,但可以感覺到家裡的氣氛有些緊繃。因為媽媽是個感性的人,她想要爸爸聽聽家裡發生的事、聽聽她的心情。

但爸爸很怕煩,他在醫院耗盡所有精力,認為家裡的事,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一直到現在,他仍然不用信用卡和提款卡,生活全靠我媽媽張羅。媽媽和我談起爸爸,心情很複雜,一方面以他的成就為榮,感恩他在經濟上給我們一個安穩的家,但也感嘆這一路的辛苦。

Q:你對自己的家庭生活與婚姻有什麼想像和期待?

A:時代不同,婚姻裡的細節,例如親子、夫妻互動、家庭生活的模式,已經沒辦法套用我父母的方式。有更多其他的刺激幫助我建構我想要的家庭生活。 我深信,一個家庭的和諧取決於夫妻之間的感情,以及他們與上帝之間的關係。這是家庭幸福的鐵三角,我認為沒有其他理論可以取代。

我希望妻子在育嬰假期間,能夠很享受家庭生活帶給她的快樂;也希望我們可以一起靈修、禱告、讀經,和上帝建立良好的關係。但這給我一些壓力,因為我不可能為她的快樂負責;或許我的決定是錯的,或許我覺得這麼做,妻子會快樂,可是她不一定有同樣的感受。

不過,我不斷努力,一直告訴她,我的想法或決定,其實只有一個目標,就是希望我們兩個能夠開心。

婚姻有許多的挑戰、困難和不確定,每天都在發生。要如何在婚姻裡過得開心或很有信心,是困難的功課,我一直都在學習。我非常強調在結婚之前,一定要做婚前輔導。我們為了考大學,花了好多時間念書,大學只念四年,我們卻為這四年做了很多的功課。而婚姻是要經營四、五十年,卻很少有人在進入婚姻之前,特地花時間去學習婚姻是怎麼一回事。

我覺得婚前輔導很重要,藉由別人給我們的經驗,前輩留下來的一些盲點,洞悉婚姻在浪漫的電視劇、小說裡不會出現的一些現實挑戰。 婚前輔導時,兩個人也可以事先談到婚姻裡的種種細節,例如要不要和公婆住、小孩誰帶、經濟如何分配……等,這可以降低想像和現實的衝擊。假設婚前輔導時,女方提出了不想和公婆住,但婚後必須妥協,至少男方可以明白,在這個項目上,女方是有犧牲的,日後溝通、相處的態度比較容易調整。

所以,能先了解進入婚姻的甜美與哀愁,其實有助婚姻裡兩性的平衡。

Q:談談現實上你和妻子在面對育嬰假的衝突,如何化解?

A:在教會做婚前輔導時,我太太很豪爽的說,小孩就是要自己帶,工作反正是一直忙碌,沒什麼好留戀,她最想要的是一個美滿的家庭。所以,第一胎請育嬰假沒有衝突,直到生產當天早上她還在工作,隔天才請育嬰假。結果,她發現帶小孩和她想像的完全不一樣。

人沒生養過小孩,就不知人生的真實滋味。世界上有非常多事情遠遠超過我們所能控制,包括孩子的健康、基因。我的門診裡有些媽媽,孩子天生有問題,她們非常矛盾,恨不得當初懷孕時,就把孩子拿掉;卻又恨不得每天都能好好照顧這個孩子,天天都活在這種矛盾中,又無能為力。

但即使是生下健康的小孩,也有很多事無法掌握,如母奶量的多寡、寶寶換了奶粉便祕、哭鬧不休、怎麼哄都不睡覺……育兒過程有太多無法控制的變數,這和我太太過去的生活,有很大落差。她的父母是教職人員,她從小品學兼優,一路念到國外留學,在知名品牌藥廠擔任行銷工作。

大部分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努力可以看到成果,但養育孩子,結果來得非常慢,看不到將來的酬賞在哪裡。甚至會看到別人的負面例子:有些人為孩子付出一輩子,但是小孩卻很糟糕。對我太太來說,在家帶孩子的不確定性太高,她感到非常的孤單。

婚前輔導時,我太太想生三個小孩,但第一次的育嬰假經驗把她嚇到了,甚至猶豫要不要生第二胎。我也知道,以她的成長背景,不會一輩子在家。所以我和她溝通,如果我們要生兩個小孩,是不是趕快生,育嬰假一次請,職場上的空白一次解決。

但第二個小孩出生時,她對於請育嬰假非常害怕。一開始同時帶兩個小孩,當然很辛苦,但現在她很開心,女兒和兒子不一樣,很貼心。她才發現,原來帶小孩不是只有一種模式,有兒子模式、女兒模式。為了減輕她的負擔,只要我在家,我會儘量幫忙帶小孩。我要上通告、寫書、看診、巡病房……工作很多,但我生活的優先順序,第一是家庭。我會犧牲睡眠,先陪老婆和小孩,再來熬夜工作。

Q:現代有能力的女性都很講求自我的實現,你在這段溝通的過程中,怎麼說服你的另一半?

A:之前的總統大選,有個候選人的電視競選廣告讓我印象很深刻。那位候選人說,現在的年代,不是我說跟我走,大家就一窩蜂跟隨的時代了。 現在是個多元化的時代,我看到的家庭也是,有成千上萬種的變化和模式,不再是爸爸當家、一個人說了算的時代,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太太有自己的夢想。

我是基督徒,《聖經》裡說,父親依然是家庭領導者。但是面對這麼多元的時代,我認為新世代父親要重新學習,帶著謙卑、忍耐與盼望,放下威權,以柔軟的態度做一個新時代的家庭領導者。

生第二胎前,太太和我說想回去上班,我有些措手不及。因為隔年的門診、工作量都已排好。我願意請育嬰假,但馬偕的制度是請了假就不容易回去了,醫院裡多的是想升遷的醫生。我一旦離開,往後的生活就是自己開業,這是很大的改變,意謂著下半生我們都得這麼過,而我也願意承擔診所醫生的生活。但我太太會害怕,不敢冒然做決定,最後我只好選擇由她來請育嬰假。

在婚姻裡,我的堅持不多,大部分我都順著太太。如果她覺得這麼做開心,我就支持她。但女性對事情的決定,並不像男生這麼有邏輯。不論小孩的教養、夫妻的相處,太太都比較感性。今天覺得這麼做比較好,就決定這麼做;明天又發現這樣做好像有盲點,換個做法會比較好,就決定改變那麼做,我鼓勵她有自己的想法和感覺,但有時會讓我無所適從。

Q:你在這段衝突、溝通的過程中,有什麼「學習心得」?

A:大部分男人不喜歡太多干擾,希望一切都在掌控之中。如果事情有太多的不確定或變化太大,男人就容易放棄。就像吵架,女人常爭得面紅耳赤,想要吵贏;但男人常常吵到一半,就不和你吵了,他們心底想的是,我不說總可以了吧。 交手幾次之後,我終於明白,面對女人的「善變」,最重要的是「傾聽」。這對我來說真的好困難,因為我只想單刀直入,趕快把問題解決。可是女性的思考模式並不是這樣,她根本沒有要你解決問題。你今天解決了A問題,明天她又改變想法,為自己找來了B問題,我如果一直想要解決問題,永遠解決不完。

我發現,我應該學習的是,傾聽她的感覺,而不是陷在該怎麼解決問題的泥沼中。女性比較細膩的思維,讓她在面對事情的時候,容易出現掙扎與矛盾,這是她會遇到的困難。我的角色就是傾聽,當她真的需要解決方案的時候,我再來表達我的意見。

Q:從男人的角度,你給婚姻中的女性什麼建議?

A:男人也需要被肯定、被支持,也想被女人了解他的真心付出。不要讓男人覺得,他付出這麼多,卻得到負面回應。舉一個我自身的例子:過年我幫忙大掃除,問太太一句:「這東西原本放哪裡?」她就生氣了,問我是不是嫌她把家裡弄得太亂。我的付出,卻被她澆了一盆冷水。我不禁納悶:你怎麼會這麼想呢?為什麼你不能把我的行為做正面的解讀?

類似的事情多了,我會開始試著說出我行為背後的好意,讓太太了解。久而久之,她也發現我並不是在否定她,甚至還期待她一句肯定的話。 《愛之語─兩性溝通的雙贏策略》這本書提了幾種表達愛的方式:言語、擁抱、送禮……等。男人很簡單,女人只要用言語向男人表達支持與肯定就夠,如果能在別人面前獲得妻子讚美,那就太好了。

Q:在這個離婚率高漲的年代,婚姻關係很脆弱,你自己怎麼看待婚姻的價值?

A:我認為婚姻像買基金,放三、五年可能會跌,除非你看走眼、選錯人,不然,放個二、三十年,肯定會漲。我父母的婚姻就倒吃甘蔗,父親現在也慢慢學會表達他的愛情,會送我母親禮物。

看著他們及周遭人的婚姻,我發現,婚姻其實和信仰很像,一旦做了決定,決定相信與承諾,後面發生的所有事都很合理。這樣的認知,讓我願承擔婚姻帶給我的所有試煉。

嘟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酸酸甜甜的優格,在炎熱的夏天更是許多人喜歡的甜品,有豐富益生菌的優酪乳、優格,同時也是幫助消化、維護腸道健康的好幫手,而美國一項新研究更發現,益生菌對於人大腦掌管情緒與痛苦的區塊有影響,每天吃兩份優格,有助於減少負面情緒,並能達到抗憂鬱的效果。

 

根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UCLA's School of Medicine)主導此項研究,募集了36名18~53歲,體重皆在正常值內的女性分成三組作實驗,第1組在1個月中每天吃兩份含有益生菌的優格食品,第2組則不吃優格類食品,最後1組則是連乳製品都不吃。

 

吃益生菌 大腦情緒控管表現佳

 

經過長達1個月的實驗之後,研究人員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檢視受試者的大腦,並在第二階段檢視時,要求受試者進行一項「臉部情緒表達」測試,邊測試大腦的活動反應。結果顯示,有吃益生菌組別的女性,大腦在前額葉皮層( prefrontal cortex)等掌管情緒區塊的活躍度減少,意謂在情緒控管上表現較佳。
過去也曾有老鼠實驗證明,腸道益生菌會透過迷走神經來改變大腦作用,某些特殊的益生菌可減輕壓力所造成的情緒失調。且我們吃進肚子裡的東西,也會在腸道中生成不同的細菌,間接影響到大腦的情緒管理;改變腸道細菌組成也有可能幫助改善大腦神經相關疾病,如憂鬱症、帕金森氏症狀和阿茲海默症等。

 

嘟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來有爸爸媽媽詢問到益生菌的問題,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談談益生菌

首先我們要知道,益生菌是一種好的細菌,幫助我們體內正常菌叢的生長

比較常見的菌株如Lactobacillus(乳酸菌)、Bifidobacterium(比菲德氏菌)....等等

都是我們在一些益生菌甚至優酪乳的廣告中可以聽到的

益生菌的製劑也有許多種,主要都是要保持益生菌到達腸道後的活性

所以如何保存、保護益生菌,在環境中再通過胃酸、膽汁的考驗就很重要了

常見的錠劑或粉末不用冷藏的,是利用一些冷凍乾燥的技術來保存活性

有些益生菌膠囊則是需要冷藏保存,以維持益生菌活性,則價格通常相對昂貴

 

 

大多數的益生菌都是進到腸道內,幫助腸道好菌叢的生長

所以對於調節腸胃道功能,如便秘或是腹瀉,常常會有一定的功效

此外,由於腸道也是誘發、產生免疫功能的地方

所以有些益生菌也可以改善過敏的症狀

不同的益生菌,也會根據他們自己的菌株成分去做很多的臨床實驗

所以會發現有些益生菌主要是腸胃道部分的調整

而有些益生菌還會強調自己對改善過敏方面的幫助

有的益生菌品牌裡面不只單一隻益生菌而有多隻益生菌

所以在選擇的時候,還要看你的需求及該品牌益生菌的功效

還有益生菌使用的菌量,也要達到足夠的標準才能產生效用

原則上不做任何推薦,建議可以選擇有衛生福利部認證核可的來使用

各位可以參考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的網站

https://consumer.fda.gov.tw/Food/InfoHealthFood.aspx?nodeID=162

上面所有國家認證的益生菌、優酪乳的品項及功效都可以查詢的到

(舉例:在"保健功效"的選項選擇"輔助調整過敏體質功能",就可以查詢該方面品項)

核可並非是功效的保證,但是起碼有國家認證,品牌責任及安全性較佳

至於臨床使用其商品所含的菌株、菌量達到的效果,就並非查詢得到了

 

 

我們要知道益生菌並非萬靈丹或過敏救星,而是還在研究發展的品項

端看多數益生菌除了欣表飛鳴、若元整腸錠、阿德比膠囊....等有限幾個是屬於藥品級

(產品上會有"衛署藥輸字第XXXXXX號",有通過人體試驗,衛生福利部認可宣稱療效)

其餘大多是歸類在健康食品而非藥品,就可知道療效尚有待確認

(對於"藥品"的療效及安全性的要求,可是遠遠的比"健康食品"來的嚴格)

可是由於這些益生菌完全自費,商業利益較大,所以有時會被過度推銷

希望爸爸媽媽能了解,益生菌可以做輔助,但不能指望作為治療甚至根治

(很多人會被"調整體質"這句話所迷惑,但要知道過敏是體質可控制但無法根治)

跟大家提到目前益生菌的一些研究,目前比較有根據的是:

1. 急性腸胃炎時,可以幫助建立被破壞的腸道菌叢

有效改善腸胃症狀,且有接受抗生素治療的人並不受影響

另外如腸躁症的患者,症狀也可以獲得改善

2. 過敏方面,比較有證據的是可以改善異位性皮膚炎

建議從早期出現症狀就可以使用,因為異位性皮膚炎若控制不好

後續演變成過敏性鼻炎、氣喘的機率會比一般人要高

但是對於過敏性鼻炎和氣喘的直接幫助,目前還沒有很確切的證據

 

 

還有益生菌使用的效果也是見仁見智

譬如有些益生菌研究顯示可以改善8成的過敏症狀

偏偏我就是那2成沒有改善的,這樣的情形也是常常會出現

另外就是改善的效果是好是壞,有時候也是相當主觀的

因此不是每個醫生都喜歡推薦病人使用益生菌

因為自費價格可能不便宜,還不見得能看得到效果

 

 

另外要再次強調的,有些家長會有錯誤的觀念

就是使用益生菌來取代正規的治療,這是不正確的!

其實當過敏的症狀出現,還是要接受正規的治療

譬如異位性皮膚炎,該使用的藥膏或是抗組織胺仍需使用

尤其食物的攝取、環境的控制、母乳或奶粉的選擇,都相當的重要

使用益生菌,只是配合飲食調整、皮膚照護的"保養工作",不是"治療"

目的是希望減少異位性皮膚炎的發作,一旦發作的話還是得配合治療

如果不接受正規治療,只會讓病情嚴重,進而增加過敏症狀

甚或皮膚持續暴露於過敏原,增加以後演變為氣喘的機會

 

 

各位親愛的爸爸媽媽

相信各位都是為了孩子而希望尋求最好的治療

最好是能不用"藥"而能夠"治本",以減少小朋友的用藥

但是如果真有這麼好的方法,發明的醫師應該早就舉世聞名所向無敵了不是嗎?

希望大家還是能相信醫師的專業,好好配合治療以減輕小朋友的症狀

並且做好環境、飲食上的控制,來減少過敏變嚴重甚或進展成氣喘的機會

 

 

有爸爸媽媽後續問到一些問題,我在下面簡單回覆:

1. 可以泡奶或配熱水吃嗎?

很多益生菌無法耐熱到40度以上,所以還是建議配溫水服用

(尤其是要冷藏的產品,都要冷藏了怎麼還可以配熱水呢?)

2. 飯前吃或飯後吃呢?

主要都還是怕胃酸破壞,但其實飯前飯後吃皆可,皆有專家主張

飯前吃因快速通過胃,減少胃酸破壞時間;飯後吃,因胃酸濃度降低,保存較多菌

所以選擇衛福部認證之產品,有通過腸道比例的認證,應可較放心

3. 活菌?死菌?

現在產品多數為活菌,可以定殖於腸道,效果較佳

但是菌量要夠,所以請照各產品之使用說明來使用

死菌有部分亦可調節腸道免疫功能,但效果較差,現非主流 (如舊的表飛鳴)

嘟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少人認為喝牛奶、吃乳製品,有助於照顧腸胃,但你知道嗎?這樣的方式只做對一半。醫師指出,雖然牛奶中的脂質會在胃部形成短暫的保護膜,但是,牛奶中的乳糖對於患有乳糖不耐症的人,反會形成一大負擔,造成腹瀉、腹痛的發生。

許多民眾對於乳製品都存在著錯誤的迷思,以為大量飲用牛乳、優酪乳,吃乳製品,能夠達到照顧腸胃的作用。針對上述的錯誤觀念,署立彰化醫院肝膽腸胃科蔡安順醫師表示,牛奶中除了鈣質外,含有大量的動物性脂肪與蛋白。而牛奶中動物性脂肪、蛋白,反需大量的胃酸才足夠分解,不但消除胃溢酸症狀不成,還可能刺激腸道黏膜造成發炎反應,產生更嚴重的傷害。

除此之外,牛奶當中含有乳糖,對於有乳糖不耐症的民眾來說,反會造成腹瀉、拉肚子等不適發生。因此,不建議民眾透過飲用牛乳的方式,達到照顧腸胃健康的目的。

 

喝優酪乳解決胃酸過多?優酪乳僅顧腸

 

至於有人以為想要治療胃酸過多症狀,多喝優酪乳就足夠,蔡安順醫師進一步說明,想要透過飲用優酪乳來抑制胃酸分泌並不可行。事實上,優酪乳中的大量的益生菌、乳酸桿菌,反而會刺激胃酸分泌,造成胃部發炎的反應更劇烈。建議有胃酸過多問題的患者,還是尋求專業醫師診斷治療,對症下藥,較有保障。

 

優酪乳含益生菌顧腸胃?需控制熱量

 

一般民眾除了想透過飲用優酪乳來緩解、治療胃酸過多的問題外,更有許多民眾會選擇每天飲用優酪乳,來照顧自己或家人的腸胃健康,這樣的方是正確嗎?蔡安順醫師強調,優酪乳中的益生菌成份,確實有利於人體維持腸道好菌的平衡,幫助改善、舒緩存在於腸胃中的壞菌,以及壞菌產生氣體。

不過,要注意的是,優酪乳雖然有上述的好處,但是,優酪乳事實上仍是經過濃縮的乳製品,熱量相對也高出許多。因此,若民眾想透過飲用優酪乳來調整腸道環境,改善腸道狀態,建議每日飲用優酪乳以250c.c到500c.c為限,不宜超過,以免攝取過多熱量,反而導致肥胖的發生。

另外,與牛奶相比優酪乳中的乳糖含量確實少相當多,但仍是有乳糖存在,對於乳糖不耐症嚴重的人來說,還是可能引發腹瀉反應的發生,仍需多加小心留意。

【醫師小叮嚀】:

 

蔡安順醫師提醒,想要擁有健康的腸胃,除了透過喝優酪乳、補充益生菌等方式外,最重要的還是維持良好健康的飲食及生活習慣,不熬夜、規律地期的運動、加強水份、攝取高纖食物,才是遠離腸胃疾病正確健康的保健方式。

嘟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小兒科診間,很多父母都會問:「吃益生菌可以解決小孩的過敏問題嗎?」面對父母的提問,台大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立民總會如此回答父母:「理論上有效,但每個人腸道需要的菌種不同,所以很難推薦要吃哪個菌種。」

他進一步指出,吃益生菌確實可以改變腸道菌相,讓免疫系統的反應變好,但它最大的問題是,人體腸道菌種太多,每個人的腸道需要的菌種不同,必須找到可以與原本腸道菌叢共生的好菌,才能平衡免疫系統。

吃錯益生菌 再多也無效

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吃益生菌有效,有些人吃卻沒效的原因。被日本稱為益生菌之父、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兼任教授許清祥也持同樣的看法,過去研究都發現,吃益生菌可以讓免疫功能變好,但並不清楚,為何有人吃了特別有效,有人吃了不但沒有效果,反而會加重病情。

近幾年,有愈來愈多研究發現,人體免疫系統複雜龐大,就像一個架設完整的網路系統,雖各自獨立但也相互牽扯影響,許清祥強調,益生菌雖然可以改變免疫系統,但每個人的基因不同,所需的菌種也不同,因此如果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菌種,花再多錢、吃再多也無效。

人人都想提升免疫力,事實上,提升免疫力並沒有大家想像中的容易,專研免疫疾病的成大醫院臨床醫學中心主任謝奇璋強調,腸道菌種在免疫系統裡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它具有調控的功能,讓免疫系統處於平衡狀態,不致因為失衡而引發各種疾病。

腸道菌種會因為生活習慣、飲食而改變,經常熬夜、壓力大、嗜吃高油脂、高糖食物的人,腸道菌相大都是壞菌多於好菌,此時壞菌就會趁勢作亂,間接影響免疫系統。

謝奇璋表示,當腸道內充滿壞菌時,補充好菌可恢復免疫系統的調控功能,進而治療疾病。

找到適合自己腸道的共生菌

要增加腸道益菌看似簡單,其實工程非常浩大,謝奇璋說,首先得先找到與自己吻合的共生菌,不然盲目花錢買益生菌來吃,不但無效,還可能因而造成免疫系統的紊亂。

研究免疫多年的許清祥則表示,現在可以透過抽血進行配對,找出和自己腸道吻合的共生菌,已有不少名人用這種方法找到適合自己的益生菌,讓免疫系統變健康。

雖然民眾可透過抽血配對找到屬於自己的益生菌來調整免疫力,但要靠吃益生菌來「治療」疾病仍有相當長的路要走。許清祥進一步強調,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配對找出適合自己的益生菌,除非罹患癌症或是有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才會有這種需求,建議一般民眾,透過飲食調整,如少吃紅肉、多吃蔬果等方式,也可以讓腸道有好菌。

嘟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水、牛奶、果汁、咖啡或其他飲料,到底該怎麼喝,才是最正確的選擇?才能對身體有益,又不用擔心會增胖?以下是《哈芬頓郵報》,針對不同情境,提出的飲料建議,相當值得參考。
◎如果要增加肌肉,可以喝牛奶:牛奶含有乳清蛋白以及酪蛋白,可促進肌肉組織的生長。

◎如果要減重,可以喝綠茶或葡萄柚汁:綠茶和葡萄柚汁可促進體內新陳代謝,有助於減重。

◎如果要修補身體,可選擇白開水/巧克力牛奶/運動飲料:運動完之後,可多喝白開水,補充水分;或是喝巧克力牛奶,裡面含有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可修補因為運動而受損的肌肉組織;若運動時間長,喝運動飲料除了補充水分外,還可補充身體所需要的能量。

◎跑完步之後,可以喝白開水/純酸櫻桃汁/椰子水:喝水是為了補充能量,純酸櫻桃汁有助於修補肌肉組織,而椰子水就如同天然的運動飲料,熱量不高,也適合跑步完後飲用。

◎如果有咳嗽,可以喝蜂蜜水:蜂蜜具有止咳的效果,而且研究發現,效果比咳嗽糖漿還要好得多。

◎如果精神不濟,除了咖啡之外,其實白開水也有助於消除肌肉疲勞,恢復精神。

◎如果要幫助消化,可以喝白開水或花草茶。

◎如果腹脹,可以喝蘇打水:你可以在一杯白開水裡加入一湯匙的小蘇打粉,或是選擇喝益生菌飲料。

嘟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