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貞儀╱綜合報導】英國新研究揭露速食令人發胖的新證據,原因是加工食物會大量殺死讓 人保持苗條的腸道益菌。研究作者請兒子連吃10天速食,結果腸道菌種銳減逾三分之一。研究呼籲 多吃天然且多樣化的食物,增加腸道細菌種類,對減肥、健康、壽命都有益。國內專家同意速食會 導致腸內菌不平衡,降低免疫力,引發多種疾病。

 

英國《每日電訊報》等媒體前天報導,倫敦國王學院遺傳流行病學教授斯佩特(Tim Spector) ,讓23歲兒子湯姆在10天實驗,只吃麥當勞漢堡、雞塊、薯條和可樂。再採取其腸道樣本後發現, 實驗前其腸道細菌有3500種,10天後就少1300種。大吃速食前,湯姆腸道細菌主要屬厚壁菌門,10 天後細菌主要屬擬桿菌門。
斯佩特說:「腸道內數百萬種細菌中,僅少數是壞菌,多數對身體健康很重要,能幫助消化、控制 熱量吸收,還能提供重要的酵素和維生素。腸道菌群的改變恐導致肥胖症、糖尿病、癌症和心臟病 。」

 

不平衡恐結腸炎
先前研究也指,腸道細菌不平衡可能引發結腸炎、發炎性腸道疾病。英國麥當勞發言人說:「我 們有多樣的食品選擇,並重新設計食物成分,減少鹽糖和脂肪含量。」
斯佩特也參與一項針對英國1萬2千名雙胞胎的實驗,初步結果顯示吃的食物種類愈多且愈天然, 跟少吃脂肪和糖,同樣有益健康和減肥。他說1萬5千年前,我們祖先每周吃約150種食物成分,增 加腸道菌種。

多吃大蒜喝咖啡
但現代人每周吃不到20種成分,主要吃加工食物的話又更少,加工食物幾乎僅4種成分:穀類、 豆類、小麥和肉。斯佩特建議,多吃大蒜、咖啡、韭菜、芹菜和比利時啤酒,都有助益生菌生長。
馬偕醫院腸胃肝膽內科資深主治醫師王鴻源表示,吃速食變胖主要還是速食熱量高,造成消化和吸 收變慢。

 

醫師籲多元飲食
但速食導致的腸內菌種不平衡確實會危害健康,減弱人體免疫系統,造成腸道發炎、克隆氏症等 。營養師謝宜芳說,速食的飽和脂肪、反式脂肪、高糖、高鹽和紅肉,會減少腸內好菌,讓壞菌變 多。壞菌一多,人體的脂多醣會導致脂肪肝和糖尿病等。研究中的大蒜、咖啡、啤酒等不一定能助 長益生菌,但蔬菜、地瓜等富含寡糖食物就能增加好菌。
台大醫院家醫部主任兼肥胖醫學會理事長黃國晉說,腸道益菌與肥胖症、慢性病、代謝症候群的關 係,近來愈來愈受重視,但速食是否殺死的都是好菌,仍須進一步研究。飲食多樣化絕對有益健康 與減重。台灣麥當勞公司昨表示:「在不清楚其研究方式情況下,不便回應。」

 

飲食建議
●綜合維他命和保健食品吃了無益,還可能有害健康。
●許多證據顯示多吃乳酪或優格可能有益健康和減重。
●低卡汽水的糖精會危害人體新陳代謝和腸道細菌。
●標榜「低脂」的飲食可能讓人發胖。
●飲食改變和抗生素的使用,讓現代人腸道細菌的種類比50年前少了3成。
●優格裡大多數的益生菌對人體沒太大效果。
●比利時啤酒、大蒜、咖啡和芹菜能增加腸道益生菌。
●兩名減重者即使採用同樣飲食,結果可能因腸內菌和基因而異。

嘟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咳!咳!咳」夜深人靜,大家都已安寢入眠,小捷卻無法入睡,摀著胸口不停咳嗽,卻咳不出痰。這樣的情形已經好幾天了,而且他夜咳的情形明顯比白天嚴重,導致白天上班精神不濟,無法專心工作。小捷以為是感冒而去看醫生,症狀卻未好轉,輾轉看了兩、三個醫生,才發現是過敏惹得禍。
 
台灣整合醫學協會理事長、中國醫藥大學中醫系副教授許清祥表示,像小捷這樣被誤診的人相當多。引起咳嗽的原因主要是感染及過敏,因感染而引起的咳嗽是病毒或細菌感染呼吸道所致,有發燒、食慾不振、全身無力等症狀,痰液為濃稠的黃痰,呼吸聲有「囉」音,而且可能持續一整天不停的咳。而因過敏引起的咳嗽不會有發燒的症狀,而且活動力好,常覺得坐立不安,呼吸有喘鳴聲、無痰,而且是清早及夜晚會咳得比較厲害,症狀通常維持超過兩週。
 
在台灣,過敏是許多人揮之不去的夢魘,包括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氣喘、慢性咳嗽、慢性蕁痲疹、食物過敏等等,都是門診極為常見的疾病,國人大約每3個人當中,就有1人深受慢性過敏疾病困擾。
 
面對過敏的困擾,尤其是因過敏而咳嗽的患者,醫生通常使用支氣管擴張劑或或類固醇藥物來抑制咳嗽反應,但是這些藥物的副作用令人擔憂。支氣管擴張劑會使人產生心悸,類固醇會有月亮臉及體重增加的疑慮。因此,通常只能用在急性期,以快速控制過敏症狀,換句話說是治標不治本。
 
近幾年來,免疫學界經過許多的科學研究發現,吃下一些對人體有益的細菌,可改善過敏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統,又不會有像藥物般的副作用。為什麼益生菌能減緩過敏?許清祥解釋,人體會發生過敏疾病,其實是與人體的免疫系統有相當大的關係,健康人的免疫系統有兩種路徑─Th1及Th2,這兩種路徑必須平衡發展,若Th2的免疫路徑太活躍,就會過敏。簡單來說,益生菌抗過敏的原理就是使Th1上升產生調整型T細胞,並抑制Th2。
 
目前西藥如抗組織胺抑制發炎反應的作用效果快,對於症狀的急性處理較佳,但由於其無法抑制Th2,只要停藥,症狀又會出現。長期要達到抑制Th2,就可以透過益生菌來調整。
 
至於可改善過敏性疾病的益生菌,許清祥和研究團隊則是花了多年的時間,利用先進的生物芯片技術,篩選分離自國人腸道的益生菌,研發成功了適合國人的第一株抗過敏的益生菌,目前市面上已上市新改良新一代菌株的益生菌產品。
 
如何選擇益生菌?
 
1.  先看菌種,必須是經過雙盲臨床人體試驗的菌種,光是動物實驗不見得會有效。
 
2.  益生菌須定殖腸道中,通過耐胃酸膽鹽的試驗,才能活跳跳的抵達腸胃道,也要能粘黏在粘膜、定殖在腸道中,才不會隨糞便排出,這樣的益生菌才有可能在人體腸道中複製繁殖,成為優勢菌種。
 
3.  菌數也很重要,根據臨床實驗結果,每天使用菌數100億的益生菌對於過敏性症狀的改善最為顯著,少於100億效果不明顯,多於100億效果並不會更好。

嘟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一個新研究,分析人們腸道細菌的組成——也稱為腸道微生物組——有助於提高有患結腸癌風險或者已經患結腸癌的識別。

研究者收集了30個健康人、30個有尚未成癌的腸道息肉患者和30個有著晚期結腸癌或直腸癌患者的糞便樣品,來分析他們腸道微生物組的組成。

根據8月7日發表在《Cancer Prevention Research》的一篇研究上說,每一組都有著不同的腸道微生物組。

「如果我們的結果在更大組的人中得到確證,將腸道微生物組分析加到其他糞便測試中可能可以為篩選結腸直腸癌提供了一個改進的無創方法。」研究作者Patrick Schloss,密歇根大學微生物與免疫學系的副教授,在一篇期刊新聞稿中說道。

研究者們發現,將腸道微生物組分析加入到年齡和種族( 癌症前期腸道息肉的已知危險因素)的分析,對於癌症前期腸道息肉的危險預測有4.5倍的提高。將腸道微生物組分析加入到年齡、種族和身體質量指數——浸潤性結直腸癌的已知風險因素——該疾病的預測能提高5倍多。

研究者們還發現腸道微生物群的分析比糞便隱血試驗(一種糞便樣品測試)更能區分癌前息肉和浸潤性癌。

研究揭示,分析身體質量指數(BMI),糞便隱血試驗測試結果和腸道微生物組一塊甚至更加有效區分哪些癌前息肉和浸潤性結腸和直腸癌的患者。

「我們的數據顯示了腸道微生物組分析是結直腸癌非侵襲性篩選的一種潛在新工具,」Schloss說,「我們不認為這個事其他結直腸癌篩選方法的取代,相反我們將其看做是一個補充方法。」

嘟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益生菌減少 小心引起過敏

過敏是摧毀免疫系統的隱形殺手,免疫細胞高度激活,殺傷正常細胞,出現過敏性鼻炎、哮喘、過敏性皮炎、濕疹、蕁麻疹、激素臉、頑固 性皮膚瘙癢、過敏性結腸炎、季節性過敏以及有花粉、昆蟲、寵物、冷空氣、化妝品、紫外線、塵蟎、酒精、海鮮、食物、藥物、染髮劑、蚊 蟲、叮咬、職業過敏等各種過敏性疾病。

生活中,有人接觸海鮮、粉塵等過敏原就會過敏。但同樣條件下,為什麼別人不會出現過敏反應呢?研究表明:過敏的人,體內這種新型益生菌的數量遠低於健康體質,這正是過敏反應發生的先決條件。

研究證實:當人體內這種益生菌的數量,遠低於正常值時,會使血清中的IgE抗體升高和脾臟細胞IFN-分泌量不足,誘發皮膚、粘膜出現多 種過敏反應。而如果保持人體腸道內這種益生菌的數量充足,即便持續接觸過敏原也不會發生過敏反應。補充這種益生菌直接關係過敏反應的 發生及反應的輕重。

但並非所有益生菌都可以幫助改善過敏體質,因為益生菌有分為腸道保健型以及抗過敏型。所以想要透過補充益生菌來改善過敏症狀的話, 在選購益生菌的時候,請留意菌株是否為經過科學實驗或醫師認可,具有抗過敏功效之益生菌。

嘟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近年來食物過敏的案例節節高升,成因更是百百種數不完,現在有數個最新的研究顯示: 食物纖維可能和食物過敏的成因有關。

澳洲莫納什大學(Monash University)的免疫學家查爾斯.麥凱(Charles Mackay)表示:「人體內的腸道菌會以酵素分解食物纖維,在分解過程中會產生 一種物質,可防止人體對食物產生過敏反應。」

目前相關的研究大多都以小鼠為實驗對象,結果顯示飲食因素不太可能是造成 過敏率暴衝的關鍵解答。研究人員認為如果以人類為對象的研究結果也相同的話 ,那「促進腸道益菌的生長」或許是個預防方法,甚至有可能可以逆轉過敏。

醫學之謎
根據非營利組織「食物過敏研究及教育」(Food Allergy Research & Education)的統計,目前有1千5百萬以上的美國人有食物過敏,其中有約9成患 者對八種食物(花生、堅果、小麥、大豆、蛋、牛奶、水母和魚類)的其中一種 過敏。

目前還不清楚為何食物會造成過敏,但有可能是因為這些食物在到達腸道時, 大多還維持未消化的狀態,這些未消化的化合物從腸道進入了血管,在血管中它 們被抗體或免疫細胞辨識為外來的侵入者。美國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的食物過敏研究人員凱瑟琳.納格勒(Cathryn Nagler)表示:「我們 想知道的是,食物完好的進入血管是否是食物過敏的統一特徵。」

免疫反應
麥凱和納格勒相信現代西方飲食影響了腸道菌分解纖維的過程。納格勒表示: 「現代飲食中富含糖、脂肪和精製碳水化合物,刺激了不同種類的腸道菌生長, 使負責分解纖維的腸道菌數量變少。」

這聽起來很不妙對吧?纖維可以促進梭狀芽胞桿菌(Clostridia)的生長,此 菌能分解纖維並產生短鏈脂肪酸。在2011年《自然》(Nature)發表的研究中, 研究人員發現短鏈脂肪酸可防止腸道細胞過於通透,而使食物殘渣、細菌或化合 物進入血管。在2014年《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簡稱PNAS)發表的研究中,納格勒和她的同事將梭狀芽胞 桿菌植入小鼠對過敏原(花生)敏感的腸道中,發現此舉可預防小鼠對花生過敏 。

其他環境因素也可能和低纖維飲食結合導致過敏發生,當抗生素(廣泛用於農 業和治療嬰幼兒耳部感染,也可以殺死腸道菌)和低纖維飲食結合時會形成雙重 夾擊,使人體容易產生過敏反應。

最新發現顯示有方法可以預防、甚至逆轉某些過敏反應。《過敏與臨床免疫學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期刊的一篇研究顯示,對 花生過敏的兒童接受益生菌治療後,能夠食用花生而不引發 任何過敏反應,在治療結束後也能持續對花生產生耐受性。

初步階段
流行病學研究發現養寵物、上幼兒園、有個兄弟姊妹、自然產或用手洗盤子都 會影響導致過敏的風險。約翰霍普金兒童中心(Johns Hopkins Children’s Center)的兒科過敏和免疫學主任羅伯特.伍德(Robert Wood)表示:「過敏並 非全都和纖維相關,而是在廣大的案例中發現了一小部分證據,能夠支持其中與 纖維有關的論證。」

多年來醫生都建議高風險過敏群孩子的父母,等到孩子三歲後再讓他們食用花 生或可能導致過敏的食物。但伍德認為這個建議可能大錯特錯,事實上一個最新 的研究發現,年幼時期開始頻繁的餵食孩童花生,反而能大幅減少他們對花生過 敏的機率。

嘟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益生菌,是個大家都不陌生的名詞。從小時候的養樂多,到現在玲瑯滿目的優酪乳、粉狀益生菌產品,無非都是想提供給消費者一個腸道保健的選擇。加上各種益菌的發現與效果實驗證實,讓相關產品成為架上的長紅產品,但是,益生菌到底是什麼?功效是真的嗎?又該怎麼挑選呢?

腸道的保衛兵

並不是所有對於身體有益的菌都叫益生菌,事實上要通過嚴謹的研究與多種實驗,證實該菌株能夠耐受消化液、定殖人體腸道、拮抗壞菌並且安全,才能稱為益生菌。因此益生菌確實是有效的,但每種菌的功能不一,若想要有特別功效,可能需要個別去查詢不同種益生菌的效果,但是人體組成複雜,又益生菌是口服經過層層關卡才到腸道,因此變數也很多,每個人的體質和狀況可能都會影響到益生菌的效果。

A菌B菌XX菌到底是什麼!?

自從優酪乳大賣之後,益生菌的相關研究便盛行起來,許多不同種的菌類也被發現,並挖掘出潛在的保健效果與功能,因為這些益生菌的名稱大多冗長又不易理解,因此商品上常以簡稱代之。以下簡單介紹幾種常見的益生菌讓大家更了解自己所吃的菌種:

1.嗜酸乳桿菌(L. acidophilus):俗稱A菌,最早被商業應用的乳酸菌,能降低膽固醇、免疫調節及降低念珠菌屬陰道炎的感染。

2.比菲德氏菌(B. lactis):俗稱B菌,熱門研究菌種,已超過百篇研究被發表,能減少有害菌的繁殖、增強免疫力,降低膽固醇,改善便秘及調節腸道生理機能。

3.嗜熱鏈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廣泛用於發酵乳製品,包括優酪乳和乳酪,對胃酸及膽鹽的耐受性強。可幫助乳糖的消化、增強腸道屏障。

4.雷曼氏乳桿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首批被證實能夠在人體腸道存活並定殖的益生菌之一,能促進益菌生長、降低對乳品或食物的過敏、治療不明原因或急性腹瀉功能。

這樣以後如果看到產品包裝上寫者A、B菌或是比菲德氏菌應該就能大概了解此產品的功能了!

喝的、吞的、吃的、泡的該怎麼選?

益生菌若要發揮功能,有三個要點必須達成:

1.必須是活的到達腸道,否則再多也沒有用。

2.數量不多不少剛剛好,建議量20~110億株,太少沒有效果,太多反而互相競爭造成無用。

3.成功定殖於腸道,並擁有好的環境和養分持續作用。

在形式方面,通常會建議服用粉狀的;錠狀的在造過程中不需經過高溫,容易殺死當中的益菌並使得菌數下降;即飲的優酪乳等也通常加了過量的糖增加適口性,除了影響效果更增加熱量的攝取。而粉狀的方便攜帶,但也要注意沖泡的時候水溫不要超過40度,否則會殺死當中的益生菌。

不光是益生菌,也要提供益生菌所需的養分:寡醣,才能讓益生菌活下去。寡醣不是我們常吃的糖,不會被人體消化,因此吃了也不會增加熱量攝取,但是這些卻是益生菌的食物、能量來源,適量與益生菌一起服用能增加益生菌的定殖存活機會。

益生菌NG吃法要注意

選對了益生菌產品也要注意服用的方法和注意事項,才不會賠了夫人又折兵,浪費錢卻沒有補到身體喔!

1.高溫沖泡益生菌:
益生菌不耐高溫,別把它當沖泡飲品喝,這樣只有一堆益生菌的屍體喔!

2.搭著其他飲料喝:
別摻在咖啡、牛奶、果汁、汽水等飲料當中,否則益生菌會失去活性。

3.一天服用多劑量:
就像一次喝太多養樂多會反胃,益生菌適量即可,多食無益!

4.不吃蔬果只喝菌:
益生菌只是協助腸道功能,主要還是要靠平時的健康飲食與作息才有效!

5.體質偏寒仍多吃:
益生菌較為寒涼,若是體質本來就比較怕冷,可以以較溫的水沖泡飲用。

嘟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少人認為喝牛奶、吃乳製品,有助於照顧腸胃,但你知道嗎?這樣的方式只做對一半。醫師指出,雖然牛奶中的脂質會在胃部形成短暫的保護膜,但是,牛奶中的乳糖對於患有乳糖不耐症的人,反會形成一大負擔,造成腹瀉、腹痛的發生。

許多民眾對於乳製品都存在著錯誤的迷思,以為大量飲用牛乳、優酪乳,吃乳製品,能夠達到照顧腸胃的作用。針對上述的錯誤觀念,署立彰化醫院肝膽腸胃科蔡安順醫師表示,牛奶中除了鈣質外,含有大量的動物性脂肪與蛋白。而牛奶中動物性脂肪、蛋白,反需大量的胃酸才足夠分解,不但消除胃溢酸症狀不成,還可能刺激腸道黏膜造成發炎反應,產生更嚴重的傷害。

除此之外,牛奶當中含有乳糖,對於有乳糖不耐症的民眾來說,反會造成腹瀉、拉肚子等不適發生。因此,不建議民眾透過飲用牛乳的方式,達到照顧腸胃健康的目的。

 

喝優酪乳解決胃酸過多?優酪乳僅顧腸

 

至於有人以為想要治療胃酸過多症狀,多喝優酪乳就足夠,蔡安順醫師進一步說明,想要透過飲用優酪乳來抑制胃酸分泌並不可行。事實上,優酪乳中的大量的益生菌、乳酸桿菌,反而會刺激胃酸分泌,造成胃部發炎的反應更劇烈。建議有胃酸過多問題的患者,還是尋求專業醫師診斷治療,對症下藥,較有保障。

 

優酪乳含益生菌顧腸胃?需控制熱量

 

一般民眾除了想透過飲用優酪乳來緩解、治療胃酸過多的問題外,更有許多民眾會選擇每天飲用優酪乳,來照顧自己或家人的腸胃健康,這樣的方是正確嗎?蔡安順醫師強調,優酪乳中的益生菌成份,確實有利於人體維持腸道好菌的平衡,幫助改善、舒緩存在於腸胃中的壞菌,以及壞菌產生氣體。

不過,要注意的是,優酪乳雖然有上述的好處,但是,優酪乳事實上仍是經過濃縮的乳製品,熱量相對也高出許多。因此,若民眾想透過飲用優酪乳來調整腸道環境,改善腸道狀態,建議每日飲用優酪乳以250c.c到500c.c為限,不宜超過,以免攝取過多熱量,反而導致肥胖的發生。

另外,與牛奶相比優酪乳中的乳糖含量確實少相當多,但仍是有乳糖存在,對於乳糖不耐症嚴重的人來說,還是可能引發腹瀉反應的發生,仍需多加小心留意。

【醫師小叮嚀】:

 

蔡安順醫師提醒,想要擁有健康的腸胃,除了透過喝優酪乳、補充益生菌等方式外,最重要的還是維持良好健康的飲食及生活習慣,不熬夜、規律地期的運動、加強水份、攝取高纖食物,才是遠離腸胃疾病正確健康的保健方式。

嘟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健怡百事可樂( Diet Pepsi)人工甜味劑阿斯巴甜引發消費者疑慮,百事決定拿掉此一成份。

美國8月起將販售沒添加阿斯巴甜的健怡百事可樂,但英國同款飲料會維持添加。

兩國的監管單位堅稱,軟性飲料添加阿斯巴甜安全無虞。最新數據顯示,健怡百事可樂去年在美國的銷售量減少5%以上,百事公司因應消費者喜好,更改配方。

百事公司如今將用三氯蔗糖混搭無卡路里的乙醯磺胺酸鉀取代阿斯巴甜,民眾試喝後,還是認得出健怡百事可樂,只說飲料留在口內的口感有些微不同。

阿斯巴甜是測試和研究最完整的食品添加物之一,1980年代首度獲核准添加,但1996年一份報告指出,阿斯巴甜可能與腦瘤生成有關,安全疑慮始浮上檯面。
直至2006年,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報告澄清,沒有證據顯示阿斯巴甜威脅人體健康。

但監管單位同意限制阿斯巴甜攝取量,就成年人來說,每天喝14罐含該成份的無糖飲料,就可能超標。

在台灣,根據食品藥物管理署公告資訊,添加阿斯巴甜之食品(包括代糖錠劑及粉末)應以中文顯著標示「苯酮尿症患者(Phenylketonur- ics)不宜使用或同等意義之字樣。

新聞小辭典:阿斯巴甜是什麼?

阿斯巴甜(Aspartame)是一種非碳水化合物類的人造甜味劑,常溫下為白色結晶粉末,食品添加劑國際編碼是E951。

由於比糖份甜約200倍,但所含卡路里極少,全球有數千多種食品和飲料用阿斯巴甜當代糖,也會添加於維他命、口香糖和早餐穀物。許多糖尿病患者、減肥人士都以阿斯巴甜做為糖的代用品。

不過,苯酮尿症病患無法正常代謝阿斯巴甜中的苯丙氨酸,因此建議不可食用。此外,也有少數人對阿斯巴甜會產生過敏,皮膚癢等問題。

嘟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健怡百事可樂( Diet Pepsi)人工甜味劑阿斯巴甜引發消費者疑慮,百事決定拿掉此一成份。

美國8月起將販售沒添加阿斯巴甜的健怡百事可樂,但英國同款飲料會維持添加。

兩國的監管單位堅稱,軟性飲料添加阿斯巴甜安全無虞。最新數據顯示,健怡百事可樂去年在美國的銷售量減少5%以上,百事公司因應消費者喜好,更改配方。

百事公司如今將用三氯蔗糖混搭無卡路里的乙醯磺胺酸鉀取代阿斯巴甜,民眾試喝後,還是認得出健怡百事可樂,只說飲料留在口內的口感有些微不同。

阿斯巴甜是測試和研究最完整的食品添加物之一,1980年代首度獲核准添加,但1996年一份報告指出,阿斯巴甜可能與腦瘤生成有關,安全疑慮始浮上檯面。
直至2006年,美國國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報告澄清,沒有證據顯示阿斯巴甜威脅人體健康。

但監管單位同意限制阿斯巴甜攝取量,就成年人來說,每天喝14罐含該成份的無糖飲料,就可能超標。

在台灣,根據食品藥物管理署公告資訊,添加阿斯巴甜之食品(包括代糖錠劑及粉末)應以中文顯著標示「苯酮尿症患者(Phenylketonur- ics)不宜使用或同等意義之字樣。

新聞小辭典:阿斯巴甜是什麼?

阿斯巴甜(Aspartame)是一種非碳水化合物類的人造甜味劑,常溫下為白色結晶粉末,食品添加劑國際編碼是E951。

由於比糖份甜約200倍,但所含卡路里極少,全球有數千多種食品和飲料用阿斯巴甜當代糖,也會添加於維他命、口香糖和早餐穀物。許多糖尿病患者、減肥人士都以阿斯巴甜做為糖的代用品。

不過,苯酮尿症病患無法正常代謝阿斯巴甜中的苯丙氨酸,因此建議不可食用。此外,也有少數人對阿斯巴甜會產生過敏,皮膚癢等問題。

嘟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甫入初夏,時而出現晴朗暖陽,高溫逼近攝氏三十度;時而鋒面來襲,氣溫突降,細雨冷風;甚至一天內,就有兩種天氣。

溫度、溼度大幅變化,最讓過敏的人苦惱。

特別在這幾年,冬天愈來愈暖,春天愈來愈早,可能讓對花粉過敏的人,受苦時間拉長。

但國泰綜合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吳光瀅指出,因為台灣溼度高,花粉比較「飛不動」,所以對花粉過敏的人比例不高。

馬偕紀念醫院小兒過敏免疫科主任徐世達,根據臨床經驗觀察,台灣多是「塵蟎過敏」。

他以台北市統計為例,在國小入學的新生中,五○%有過敏。其中的九○%都是塵蟎過敏,只有四%是花粉過敏。因此,台灣過敏的人受季節變化的影響較小。

當發生過敏反應,與外界接觸的地方,都可能出現症狀:如眼睛癢、流鼻水、打噴嚏,或臉部溼疹、蕁麻疹等皮膚症狀。

溫差七度 誘發過敏

雖然台灣受季節影響產生的過敏少,但徐世達分析,當過敏病人變得愈來愈敏感,也會更容易受到環境因素,如季節變化的影響。

溫度是其一。

例如,早上大太陽,下午溫度急遽下降或下了大雷雨,或是從冷氣間走到室外,當溫差超過攝氏七度,就易誘發過敏。

以溼度來說,塵蟎最喜愛攝氏二十五度、溼度約在六○%到八○%的環境。如果溼度在五○%以下,塵蟎就會死亡。

空氣污染也是影響因子。

以懸浮微粒來說,其濃度多以微克/立方公尺(μg/m3)為單位。濃度數超過一百微克就對人體不利,達到三百微克就是危險,且每增加一百微克,過敏症狀就增加一.三九倍。懸浮微粒狀況,可在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網上查到。

除此之外,一般人對於冷熱交替的天氣比較難適應,本來抵抗力就比較弱。不只過敏,也容易出現感冒等傳染疾病。

徐世達指出,雖然基因會有影響,如抽煙的祖父母或父母,可能使得小孩發生氣喘的機率增加。但「環境會影響基因,且一輩子都在影響,」他說。

因此,後天的控制與預防非常重要。

特別是,如果過敏反應反覆發生,更可能讓身體變得愈來愈敏感,症狀愈來愈嚴重。甚至發生「不可逆反應」,如氣管、皮膚纖維化。

減敏療法的爭議

徐世達提供四個能讓過敏不反覆發作的祕訣:

一、找到誘發因子,避免危險情境。過敏者應找出自己會對什麼過敏。此外,要避開會誘發過敏的環境,如空氣污染、抽煙、油煙、沙塵暴等。

如果真的是對花粉過敏,遠離危險環境更重要。吳光瀅提醒,出門時要做好防護措施,戴上口罩、太陽眼鏡。回到家時,把衣物擺在玄關,不要帶到臥室,以免把花粉帶進室內。

二、與醫生配合,適當使用抗過敏發炎藥物。目前,臨床上常用類固醇來減輕過敏症狀。

至於國外最近常被討論的「減敏」療法,在台灣還有爭議。吳光瀅指出,減敏療法是一直不斷用少量過敏原刺激患者,直到身體適應。病人在過程中會很痛苦,也不知何時會有效果。

更嚴重的是,過程中,過敏會被激發,愈來愈嚴重。如果大發作,甚至可能有生命危險。徐世達也透露,以花粉減敏療法來說,國外研究,約十萬次會有一次出現全身過敏反應。但台灣以塵蟎做減敏研究,每四千次就有一個產生全身性過敏。

如「舌下減敏」療法,雖然歐洲實驗有效,但在台灣研究發現,對氣喘、過敏鼻炎等,都沒有顯著效果,因此沒有被允許進入台灣。

三、從食物下手。專家建議均衡飲食。有蕁麻疹的人,不要吃現成的、有人工添加物的食物,如罐頭、蜜餞、鹹菜等。此外,也要飲食清淡,避免辣的東西。

吳光瀅指出,蝦子的過敏原和塵?過敏原有相似處,對塵蟎過敏的人也可能對蝦子過敏,這時就要避免。

如優酪乳內的益生菌,或是魚油內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Omega-3等,也都對過敏有幫助。但魚油最好選擇小型魚的魚油,避免重金屬污染。

最後,要持之以恆地運動。每天運動三十分鐘,對改善過敏是有幫助的。

嘟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